至德天下网移动版

主页 > 今日头条 >

吴文梓太常寺博士历任兵科刑科礼科户科给事

      至德天下网讯(吴蜀丰)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以旷古绝伦的胸怀壮举三让天下,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被千古颂扬。孔子《论语》第八篇《泰伯》,司马迁《史记》第三十一篇题为《吴泰伯第一世家》均有记载。康熙皇帝题赠《至德无名》,乾隆皇帝题赠《三让高踪》牌匾。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位于江苏无锡的清名桥附近。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
      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吴姓有过七次建国史,在中国百家姓中目前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800余万人。无论在政坛、军事、工商、科技、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分布于中国110多个县市。吴语在全球国际语言排名第十,在中国七大方言中排名第二,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之一。据《现代汉语》记载,吴语语系人口占中国总人口7.2%,高于闽语语系的5-7%和粤语语系的4.0%。目前讲吴语人口大约九千余万人。            
      中国百家姓中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吴文化节”自2006年开始举行“吴文化节暨泰伯祭祀大典”。由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主题为“传承吴地文明、彰显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明无锡”‌。自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举办至今已举办18届‌。吴文化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祭祀泰伯典礼、书画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吴文化节已成为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泰伯庙会打包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当代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70余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其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如钱伟长、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吴姓名人数不胜数,书画名家如唐朝画圣吴道子,明代著名画家吴伟,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清末画家吴友如、清初书画家。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天主教传教士吴历、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中国近代画家吴法鼎,中国明代著名作家、官员吴承恩,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吴姓开国将军48名。国民革命军吴姓将军79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的吴姓将军16名。           
      吴姓在医学界也是人才辈出,南宋御医吴源,明代医学家吴延龄,撰有《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明代医学家吴嘉言,著有《医学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著作的《温疫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神医之一保生大帝吴夲用一针救了皇妃,三国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弟子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安宫牛黄丸”发明制造者吴鞠通。清代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外治之宗”吴尚先。清代医学家、藏书家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成方切用》、《勿药元诠》、《伤寒分经》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书籍。明代医学家吴昆,著有《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籍。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吴瑞甫,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种。近代医学家吴克潜,著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该辞典从几百种医籍中采集4000余种疾病,按病名首字笔画顺序排列。每种详注病源、症状和治法。凡有分歧者均一一列述,所引之方,多为古今成方。《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儿科要略》《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著作。            
      当代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研究专家吴新智。乾隆皇帝题名《医宗金鉴》总编撰吴谦裔孙吴氏至德堂中医第十代传承人吴风平,著有《吴氏九世中医秘验方精选》《吴氏中医秘验方精选》《房事与性病秘验方集锦》《吴氏九世中医神奇秘验方》《中华名医验方精选》《易经正宗》《易经求真》《易经解密》《小儿推拿》《肿瘤癌症的临床诊治》《针灸临床运用》等专著25部。第十代中医传承人、黔苗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恒等。            
      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旳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五十世孙吴权于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裔,在越南200多个姓氏中吴姓排名第六。东汉时吴风进入朝鲜,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排前20名。吴姓移名在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及欧美等地,吴姓子孙几乎已遍布全球。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始祖黄帝的母亲,正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名叫吴枢。《三国演义》吴国孙坚之二夫人吴国太(孙权之母,亦称吴太夫人)。刘备四夫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称吴夫人。历经六朝,辅佐四帝,宋高宗的皇后吴瑜,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            
      当代吴姓人才辈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美国“核弹女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台湾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  
      吴文梓,字子乔,安徽青阳九都人。 [4]中隆庆庚午(1570)科举人,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中进士,廷试授国子生吏部观政。初任太常寺博士,历任兵科、刑科、礼科、户科给事中,加五级,记录大功十三次,为官恬淡廉谨,立朝纲正。



      吴文梓,直隶池州府青阳县人,民籍。应天府乡试第三十三名,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会试第二百四十八名,登三甲第二百三十四名进士。十六年三月考选,授给事中,十八年十一月升刑科右给事中,二十一年十月升户科左,十一月升兵科都,二十三年十二月以兵部考选,一锦衣卫副千户未行题奏,辄署四品之职,吴文梓与该司官韩范俱降杂职。天启二年追赠太常寺少卿。 

      吴文梓门坊坐落九华乡老田吴村。始建于明末。其斗拱等处均以精致的花纹砖砌成,工艺精细,现保存完好。
      太常寺博士在古代属于正七品官职,相当于现代县级行政级别。 ‌历史沿革 太常寺博士最初为太常寺属官,负责祭祀礼仪、典章制度等事务,唐代以后品级逐渐降低,明清时期仍为正七品。 ‌职能特点 该职位虽品级较低,但因涉及国家礼仪、典章等核心事务,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属于“清要”官职。 ‌现代对比 若以现代行政级别对应,正七品大致相当于县级行政部门的正科级职务,但实际职权范围更侧重文化教育或专业领域。
‌      太常寺少卿‌在古代为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主管礼乐祭祀,相当于现代的‌副部级官员‌,如外交部副部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等职。‌‌
‌      太常寺少卿的职能与品级‌ ‌历史定位‌:太常寺少卿始设于北魏,历代沿置,为太常寺副职,协助管理国家祭祀、礼乐事务。唐代为正四品上,清代亦为正四品文职京官。‌‌‌具体职责‌:包括安排宗庙祭祀仪式、迎送神主、协调雅乐等,类似现代国家级宗教、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监督。‌‌‌现代官职对应副部级职位‌:清代太常寺少卿(正四品)与现代省部级副职(如副部长、副省长)相当。‌‌例如:外交部副部长(鸿胪寺卿为外交部长,少卿为其副职)、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因主管祭祀职能相近)。‌‌
‌      司法系统对比‌:部分资料将其类比为最高法院副院长(大理寺少卿),但此说法更适用于大理寺职能,需谨慎参考。‌‌‌跨朝代差异说明‌ 宋代太常寺少卿为从五品,职能侧重礼乐;清代则明确为正四品,职责更系统化。需注意不同朝代的品级调整。‌‌
      老田吴氏,恪遵祖训,范身以勤,训后以学,族兴礼让,世崇三治,开枝散叶,名贤辈出。始祖吴栋材自西汉开基以来,垂范八十余代,上承“三让至德”,下启“吴襄让学”,心田广种仁义忠信,文有八桂堂,武有十二家,出了吴文梓和吴襄两位明清朝廷重臣,族风醇厚,高义济众,九华翘楚,竹节梅品。李白诗赞“老田吴”,金乔觉赋诗《酬惠米》,历代名流赞誉有加,老田吴家终成江南望族。老田十景有九华耸秀、双涧流清、老田渠绕、石壁泉飞、新城精舍、大夫书堂、龙岗喷气、虎岫嘘岚、赏月幽亭、归云古洞,老田古迹有九华行祠、吴氏大宗祠、仁里门坊、吴文梓门坊、新城旧第、玉带水街、皖南古民居、云溪书舍、一甲朝门、东岩天籁轩等,书香秀色令人向往,桑梓情怀让人留恋,不愧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老田吴氏家风文化弥足珍贵,越两千年而声誉隆,彰显其德绩,弘扬其精神,仰瞻祖迹,开拓创新,为族添彩,为国增光,发挥地方特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创造新时代更加美好新生活。
(责任编辑:吴天下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