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九华山老田吴氏清明民俗文化活动大典
时间:2018-04-03 11:55 来源:天下吴氏 作者:上官慧慧 点击:次
戊戌年九华山老田吴氏清明民俗文化活动大典 ![]() 4月1日下午三时许,100余人组成的龙灯、锣鼓、堂旗等队伍,在九华山老田吴氏总会吴海祥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来到大九华山”九华圣境“大牌坊下迎接南京浦吴氏宗亲。 ![]() ![]() 祥龙昂首,四台大鼓,四只开锣,十六个锣,两组锣鼓队伍,一组腰鼓队,大家都驻发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威猛有力、舞姿飘逸等特点激昂的鼓点振奋人心,也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吸引在场的所有人,也吸引直播观众的眼球。 ![]() 九华山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 吴海祥发表重要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宗长、各位会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 ![]() 首先,我谨代表“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全体会员,真诚地向参加戊戌年老田吴民俗文化活动大典的各位领导、各位宗亲、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 ![]() 桐花吐艳,榆火分新。在这风清景明的阳春三月,我们2000多年的老田吴氏优秀儿女携手相聚吴氏宗祠,以虔诚的心,火热的情,风雅的礼,隆重祭祀我们老田吴氏的列祖列宗。追思先祖三让家风、仁厚懿德、传承血浓于水的宗亲之情。这是老田吴氏三治堂的一件盛事,更是彰显老田吴氏大家庭的兴旺和团结的盛况,对此,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 ![]() 这次由老田协会牵头举办的第三次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大典,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古人云:国之大事,唯礼与戒。祭祀天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先祖,报祖宗繁育庇佑之恩。孔子曰:“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继往开来追壮志,光前裕后慰英灵。不忘先人,追思先祖,是为后人更加腾达,也是为宗亲更加辉煌。 ![]() ![]() 老田协会认为,复建宗祠的批复已获省厅通过,老田像今年举行的大规模祭祀活动估计在三到五年内将不得如愿按期举行。因此,今年协会提前筹划,着手准备。祭况是建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意在传承民俗文化核心内涵,推动宗祠复建工作进程,激发宗亲的爱国爱家之情,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借以确保吴氏宗祠如期按计划顺利实施,争取早日竣工落成。 ![]() ![]()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水流千里,支流归源。希望我们老田吴氏子孙以全族名望为重,荣辱共存。有道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支系。皆有精诚团结,敦亲睦族,共谋齐振老田昔日雄风之责。老田的家规祖训告诉我辈: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当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家耀祖。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红。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是我辈的福分。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迎接老田吴氏家族发展春天的到来。为老田吴氏的大家族更加辉煌,更有尊严而任劳任怨,勤奋工作,不懈努力,奋勇前进! ![]() 老田吴氏大团结万岁!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 谢谢大家! ![]() ![]() 特请高僧为赠送宗亲的“酬惠米”米开光 ![]() 吴峰:安徽杰狮龙集团董事长 ![]() 吴增魁 湖南省至德文化委员会主任 ![]() 吴学强 贵州吴氏宗亲总会会长 ![]() 吴广凡 江西省吴氏宗亲总会会长 ![]() 吴良军 江苏省宿迁市至德文化研究会会长 ![]() 吴瑞贤 安徽省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 吴越 安徽省合肥市紫蓬山谱委会总顾问 ![]() 吴贵成 宗祠的宅基就在这里 先祖的排位摆放整齐 我们的生命之根就在这儿 深深地扎在九华山老田吴 佛山九华在村庄正前方 抬头即可仰望地藏大佛 玉带河的溪水在村中轻吟低唱 九华河的河水在村东奔流不息 九华山上的肉身宝殿绵绵不断 营造普度众生远垂不朽的境界 九华山下的九華行祠遥遥相望 见证着老田吴万古长青的佛缘 这片神奇又古老的地方 是生我们育我们的故乡 我的生命之根就在这儿 深深地扎在千年古村落 今天我们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里 像个孩子紧紧拥进了母亲的怀抱 九华山老田吴氏介绍 老田吴始迁祖吴栋材(前107-前25),系河南唐州桐柏嘉兴人,西汉元康年间官封顺元太守,以直谏忤君,左迁六安令,适逢老友窦伯玉陵阳县伊邀游九子山胜境,顿生仰慕之情,乃弃官归隐九子山松阳(杨)图新城里。那时老田周围荒芜人烟杂草丛生,人称蓼草湖,吴栋材率子垦荒造田,开基创业,聚族而居,形成村落。 如今的老田地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華山风景区境内,是安徽省省政府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村落"。老田吴氏续修宗谱对村名成因说明,老田吴村是因“膏膄弥望,灌溉不涸,栋材公解佩易焉,吴为世业故名之”,史载秦始皇“刻石徙之”,将“大越之民”迁入深山,形成青阳土著“山越”族。 自西汉开始,中原和黄河下游一带部分居民,为逃避战乱、徭役及自然灾害,相继迁入江南山区,逐步与山越族同化,此后迁入者历代不绝。据青阳家谱记载,在晋、唐、宋代,北方居民南徙的三次高潮中,入迁青阳县的有32姓,均聚族而居形成古村落,最大村庄为“老田吴”,该村居民有近三千人,在全县姓氏中,以吴、王、张、李为四大姓,吴姓各乡皆有,主要分布在九华、庙前、杜村、蓉城、陵阳等乡镇,吴姓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 西汉神爵年间,老田吳氏始祖吴栋材,官至顺元守,于公元前60年隐居于此开基,至今已近2080年。老田山灵水秀,景色怡人,文化灿烂。这里群峰环抱,素称“九龙戏水”之风水宝地。玉带河蜿蜒穿村而过,玉带桥屹立在村的中央,明清皖南古民居沿河而筑,小桥流水人家,别具情致。生态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润宜人,山川秀丽。诗仙李白游九华途经此地时,吟诗赞道: 老田吴氏历经2076年传约80世名贤辈出,文有八桂堂武有十二家,出了吴文梓和吴襄两位明清朝廷重臣,2000余年,老田吴氏英才辈出,灿若星斗。据“ 老田吴氏宗谱”记载,自西汉至清末,老田吴氏中举入仕的有73人,官至州刺史、刑部主事的有4人,兵马指挥史、将军的有2人,太常寺少卿1人,监察御史1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署御史1人,知府6人,知县11人,社会名流贤达7人。其中清朝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襄(从二品),参加了康熙皇帝举办的“千叟宴”,参加纂修《明史》、《治河方略》、《八旗通志》等史。雍正皇帝评为“文章归大雅,学术在纯金”,并赐赠 “老成端谅”四字,他的《百梅诗》在中国文学殿堂里独树一帜。因侍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民间称其为宰相,九华山荣幸康熙圣迹“九华圣境”和乾隆手书“普陀芬教”,这与当时朝廷吴襄德才兼备才华横溢忠心朝廷有一定关系。特别是二十四世祖吴孟光用之公(687-768)留居金乔觉于庙49日,吴用之公留住金地藏为莲花佛国九华山立下丰功伟业。 九华山老田吴氏2070年来,不断外迁至国内众多省市,远播海外许多国家,开枝散叶,代有闻人,被誉为“安徽最古老而最具有活力的一支族人”.语出《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堪称中华吴氏的一支大脉。 ![]() 传统国礼式祭祖正式开始 老田吴襄在大清雍正王朝三年晋为礼部尚书后,老田吴祠祭赞礼大典得到了空前的跨越和绝佳的丰富。这得源于有吴襄在朝为官,慧心独创的祭祀大典礼仪篇。此祭祀大典礼仪篇被皇家祭祀所采用。祭祀表现方式独特,场面典雅庄重、赞礼内容丰富、教育意义深远、堪称中国祠祭一绝。被誉为中华祭祀的国礼。 ![]() ![]() ![]() 九华山老田吴民俗文化活动清明祭祀大典,是皇家的祭祀大典,只传宫内,不传民间。所以老田吴宗谱文艺卷没有实文记载,只是老田吴礼仪司代代闭门口头传授。 ![]() ![]() ![]() 血脉相同亲如手足,同宗共组情深意长,吴氏同胞后裔,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携手奋进,力图为振兴吴氏争光。 ![]() ![]() 我们怀着一个虔诚至诚的心,来祭奠我们的吴氏祖先,缅怀先祖的英德,感谢先祖教诲,今天在这里的吴氏后人,弘扬中华民俗文化,传承先祖三人家风,积极促进加深宗亲联谊,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吴氏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精诚团结,族亲和谐,互帮互助,共谋发展,这是来到先祖前,祭奠先祖的又一个更重要重大的意义。 ![]() 一个小时传统的国礼祭祖后,九华山九华乡老田村支书发表了满腔热忱演讲,最后宣布戊戌年九华山老田吴氏宗祠祭祖大典圆满结束。 ![]() - 祭拜吴用之公之墓活动 - 2018年3月30日下午 下午13:30从老田吴氏宗祠浩浩荡荡、车水马龙、波澜壮阔向用之墓迈进,人头攒动,场面壮观,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 用之公古茔按地藏示意葬元相寺东父墓侧 吴孟光(687-767),字用之,23世器高公长子,青阳老田吴24世,妻方氏,生子清甫,寿80岁,生平积德行善。世居青阳九华山老田吴村。知名乡绅,誉称乡贤。公自幼聪颖好学,智慧过人,性情仁厚。成人好事公益,施舍济困,积德行善。 ![]() 唐开元年间,古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696----794),浮海来华,入唐求法。肃宗至德二年,辗转来到青阳至吴氏居地,与公“慕道相逢”。“公见而异之,乃授粲赠粟”,供养多日(一说49天),使其恢复元气。问知其要上九华山修行,又“移书城峰闵氏之寺居,以为修行之所”。相传为表达对吴氏的感激之情,地藏曾作《酬惠米》诗相赠(此诗载于唐代《松阳新城里吴氏宗谱》)。 ![]() ![]() 九华山九华乡老田村主任季生强发表演讲通知告知大家文明祭祖 吴用之公祖茔,大气的坟墓里面埋葬着一位朴素而品格高尚的伟人,他给予九华山和我们吴氏后人创造巨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弘愿堂中悬挂的《酬惠米》 酬惠米 金乔觉 弃却金銮衲破衣,修行浮海到华西。 原身自是王太子,慕道相逢吴用之。 未敢扣门求地主,昨叨送米续晨炊。 蒙君餐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太乙岩 吴用之 太乙真人去不回,仙岩胜境长莓苔。 料得百年千载后,金乔菩萨再重来。 10余年间,公常上山拜访,求教佛道,施舍钱粮灯油等物,难计其数。地藏亦多次下山拜谢,在吴村讲经说法,广结善缘。两人寒来暑往,相交莫逆。 约在乾元至上元年间,九华山地区连日暴雨,洪涝成灾。公请地藏察看灾情,布以治水消灾之法。依其法,公出资集众开挖护城河与九华河相通,引洪入江。不到两年,周长450丈,宽丈余,深9尺,取名“玉带”(寓意子孙兴旺发达,缨簪蝉联)的护城河完工,并开通使用。从此,新城里旱涝无忧,族人安居乐业。 公逝,“葬元相寺东父墓侧”。按地藏示意,墓向华城之峰,冢前建八十一级石阶。以象征彼此友谊深厚,天长地久。“料得百年千载后,金乔菩萨再重来”,所载金乔觉《酬惠米》吴孟光一诗不禁令人惊叹,在金地藏证道九华山成为“金乔菩萨”1200多年后的今天,老田吴村东南方向建成的99米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正面对老田,真是用之公的神算,所有吴祖留住金地藏修成正果,他为九华佛教立下头功。 ![]() 99米地藏菩萨铜像正对着老田古村落 ![]() ![]() ![]() 走遍了大好河山, 忘不了家的容颜; 吃过了海味山珍, 赛不过老田家宴。 听过了太多语言, 忘不了祖先箴言。 吴氏宗亲走进九华山,拜祭信菴公老夫妇 ![]() 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今早我们又是在吴会长的带领下,来到了就九华山核心景区的老田吴氏古茔,我们鲜花,我们焚香,我们磕头,缅怀先人活动,祭祀先祖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乡之情。 ![]() ![]() 佛国的钟声在空中回荡,戊戌年大九华山老田吴氏清明祭祖大典接近尾声!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祖先辈心情惆怅的日子,清明节,也是一个热情欢乐的日子,因为先祖让我们在此热情的缘聚; ![]() 老田吴氏后裔,缅怀先祖的思想文化精髓,当虔心校学祖宗的光辉榜样、经典教诲;常念家和万事兴,铭记德才兼备训;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创业;爱国守法,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孝敬父母,团结友善,邻里和睦,勤俭自强,奋发有为。树有根柳成荫,水有源流不息。相信这样的大日子里,老田这个大家庭连绵不断重逢相聚......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
- 上一篇:莞吴宗亲为重病宗亲爱心捐款
- 下一篇:江西萍乡市吴氏宗亲组团礼访贵州省吴氏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