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吴崑明代医家著有《吴注黄帝内经素问》等

发布时间:2025-07-31 15:49 来源:至德天下网
      至德天下网(吴蜀丰)【编者按】吴姓作为中华大姓之一,其历史与文化底蕴深厚。吴姓以国为姓,承载着江南水乡的灵秀与智慧。吴文化以苏州为核心,融合了"吴侬软语"的温婉、"吴门画派"的雅致、"昆曲评弹"的隽永。近代以来,吴姓名人辈出,如科学家吴健雄、作家吴承恩,展现了吴姓族人崇文重教、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吴文化既是江南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脉,其"柔中带刚、兼容并蓄"的特质至今仍影响着当代社会。
      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以旷古绝伦的胸怀壮举三让天下,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被千古颂扬。孔子《论语》第八篇《泰伯》,司马迁《史记》第三十一篇《吴泰伯第一世家》均有记载。康熙皇帝题赠《至德无名》,乾隆皇帝题赠《三让高踪》牌匾。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位于江苏无锡的清名桥附近。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吴姓在中国历史有过七次建国史,在中国百家姓中目前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800余万人。无论在政坛、军事、工商、科技、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分布于中国110多个县市。吴语在全球国际非官方语言中排名第十,在中国七大方言中排名第二。据《现代汉语》记载,吴语语系人口占中国总人口7.2%,高于闽语语系的5-7%和粤语语系的4.0%。目前讲吴语人口大约九千余万人。                 
      中国百家姓中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吴文化节”自2006年开始举行“吴文化节暨泰伯祭祀大典”。由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主题为“传承吴地文明、彰显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明无锡”‌。自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举办至今已举办19届‌。吴文化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祭祀泰伯典礼、书画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吴文化节已成为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泰伯庙会”‌与春节打包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当代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70余人。例如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其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如钱伟长、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吴姓名人数不胜数,书画名家如唐朝画圣吴道子,明代著名画家吴伟,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清末画家吴友如、清初书画家。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天主教传教士吴历、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中国近代画家吴法鼎,中国明代著名作家、官员吴承恩,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吴姓开国将军48名。国民革命军吴姓将军79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的吴姓将军16名。                
      吴姓在医学界也是人才辈出,南宋御医吴源,明代医学家吴延龄,撰有《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明代医学家吴嘉言,著有《医学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著作的《温疫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神医之一保生大帝吴夲用一针救了皇妃,三国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弟子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安宫牛黄丸”发明制造者吴鞠通。清代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外治之宗”吴尚先。清代医学家、藏书家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成方切用》、《勿药元诠》、《伤寒分经》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书籍。明代医学家吴昆,著有《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籍。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吴瑞甫,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种。近代医学家吴克潜,著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该辞典从几百种医籍中采集4000余种疾病,按病名首字笔画顺序排列。每种详注病源、症状和治法。凡有分歧者均一一列述,所引之方,多为古今成方。《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儿科要略》《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著作。                 
      当代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研究专家吴新智。乾隆皇帝题名《医宗金鉴》总编撰吴谦裔孙吴氏至德堂中医第十代传承人吴风平,著有《吴氏九世中医秘验方精选》《吴氏中医秘验方精选》《房事与性病秘验方集锦》《吴氏九世中医神奇秘验方》《中华名医验方精选》《易经正宗》《易经求真》《易经解密》《小儿推拿》《肿瘤癌症的临床诊治》《针灸临床运用》等专著25部。第十代中医传承人、黔苗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恒等。                 
      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旳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五十世孙吴权于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裔,在越南200多个姓氏中吴姓排名第六。东汉时吴风进入朝鲜,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排前20名。吴姓移名在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及欧美等地,吴姓子孙几乎已遍布全球。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始祖黄帝的母亲,正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名叫吴枢。《三国演义》吴国(孙权之母,亦称吴太夫人)孙坚二夫人吴国太。刘备四夫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称吴夫人。历经六朝,辅佐四帝,宋高宗的皇后吴瑜,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她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当代吴姓人才辈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美国“核弹女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台湾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  
      吴崑 (1552—约1620)明歙县(今属安徽)人,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又号参黄子。家藏医书颇多,自幼慕医术,后举子业不第,遂专习岐黄术。从师余午亭,尽得师传。求师访友,医术日精,在宣城一带行医,颇负盛名。重视脉诊,论脉简要。

      治疗主张针药并施,对历代医方、针术均有考究。著有《医方考》、《脉语》(又名《脉学精华》)、《吴注黄帝内经素问》、《针方六集》、《药纂》、《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等。

      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明嘉靖、万历年间南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世居歙西澄塘。吴昆出生于书香门弟,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吴昆幼年英异,为文藻思横溢,因举子业不售而“投举子笔,专岐黄业”。15岁学医于乡贤名医余午亭,“居三年,与师谈论,咸当师心。继由三吴循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受之焉”,“未及壮年,负岌万里,虚衷北门,不减七十二师”。由此扩大了见识,丰富了临床经验,对各家兼收并蓄,奠定了雄厚的医学基础。行医于宣城、当涂、和县等地,通晓针灸方药,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数。

      主要经历
      祖父吴正伦,为明代隆庆至万历间名医,曾治愈神宗朱翊疾病,以及穆宗朱载后贵妃之疾病而名闻朝野。后来遭太医妒忌,饮毒酒而亡,伯父元昌,父亲文韬二公,皆修德隐居世中,家中藏书甚为丰富,对《内经》颇多研究。昆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六籍文章,习儒举业.因受家庭熏陶,常浏览医书,在15岁时,已开始接触医学,通读《素问》、《灵枢》、《难经》、《甲乙》、《脉经》、《伤寒论》等经典,精晓河间、东垣、丹溪等诸贤医籍,为其日后行医、著书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
      25岁时,举业不第,乡里长者劝其“古人不得志于时,多为医以济世。即由此专心于岐黄医事。拜余养正(午亭)为师学医。据吴氏著作中记载,为师教导主要从临证看病切脉、处方用药上,传授心得秘诀。三年后,游学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负笈万里,就“有道者为师”,故称有“七十二师”。谦虚好学的品质,丰富了吴昆的人生阅历,开阔了医学视野。注意吸收不同流派的医学经验及秘传,同时,广交朋友,拓宽了思维空间。在此时,校注整理滑寿《明堂图四幅》.
      33岁时,传授医学,带徒弟三人,方元振、汪跃德、汪拭及侄孙吴子湛,因于“世医昧于上古经论,不达于中古之方”,不明方义与方证关系,不明药物升降浮沉之性,以及宣、通、泻、轻、重、滑、涩、燥、湿之法,反正类从之理,而盲目执方用药疗病,危害性极大。于是选取古今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撰之于经,酌以正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著成《医方考》六卷。同年,又将所读过有关诊病切脉的医书要点,摘抄为语录,重点注释或述之师传心得,著成《脉语》二篇。
      43岁时,吴昆对《素问》进行全文注释,著成《素问吴注》,自序作《内经吴注》二十四卷。从该书参校友人名单推测,此时期吴昆可能在太医院里教授《素问》,整理者有太学生8人,太医院医生1人,儒生3人,礼部儒生3人,庠生6人,居士1人,共计21人。此书可能是吴氏授课讲稿,由众人整理收集而成。
      67岁时,随着临证经脸的积累,学识日丰,对以往针砭治验不能尽得其中之奥旨者,经过三十年不断探讨,始破迷津,医学思想进入成熟期。带生徒23人(包括侄孙吴象先),将自己在针灸方面的研究心得,结合历代经典论述、医家歌赋,写成《针方六集》六卷,旨在羽翼《图经》(明刊《钥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学习使用。吴氏订校滑寿《明堂图四幅》(又作《正伏侧人脏腑明堂图》)。一并收人此书卷首“神照集”中,形成该书图文并茂的著述特点。
      据丹波元坚《医籍考》“亡名氏鹤来山人传”分析,吴氏还著有《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惜今未能见到。著作《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十三科证治》、《药纂》等。

      学术内容 精注《素问》认为林亿等校正《素向》也还存在“彰隐不明”的问题。事实上,《素问吴注》也确是一部力作。吴氏力求要用简练之语言彰明经旨。通观《素问吴注》,吴氏致力医学,于《内经》所下功夫颇深,对后世启发之功是不容泯没的。《安徽通志艺文考稿》曾称:“中国学术皆源于道,《内经》乃纪黄帝岐伯相向答之语,虽言医也,而道离焉。吴注批郤导窾,深入浅出,治《内经》者,皆当读之。”

      方剂之贡献 吴氏壮年曾致力医方研究。这是因为吴氏从医十八年后,贽见过一些医家,其中什九既昧于经论,又多不谙方旨药性,故疗病每使病人难愈。为此吴氏发志取医方七百余首,按证排列,逐方发其微义,书称《医方考》,计六卷。这是一部从临床实用着眼的医方。全书分七十二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证候。各门首叙病因,次列方剂,再列适用证候及用法、注意事项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每方后所附之方解,考证精详,文字清晰,很见功力。使读者不仅易于领会方旨,且可便于掌握治病用药,方剂加减之要领。
      脉学的研究 吴氏既行医于江浙,兼事著述。访医问道,出人岐黄,未常乏人。但有关脉学,白首不达者,亦不可枚举,吴氏有鉴于此,于是发奋著《脉语》上下卷。该书由浅而深。上卷从“取脉入式”论起,共十三论。下卷始于“脉位法天论”共五十论。举凡“寸关尺义”,“六部所主”,“五藏病脉”,“小儿脉法”,“妇人脉法”以及脉之有力无力,经络虚实,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等,均从临床实际出发,逐一论述。吴氏并根据王叔和《脉经》所论之二十四脉,除细脉未论外,其余二十三脉均有论列。又据前人说别增小脉(形减于常脉),大脉(形加于常脉),长脉(过于本位)。短脉(不及本位),毛脉(脉来浮涩),钩脉(前曲后踞),石脉(阳至而绝),溜脉(来如水之溜),疾脉(即数也,所谓躁者亦疾也)九种。共计三十二脉。

      此外,有关“怪脉”,吴氏亦论列二十四种,较《脉经》大有增加。吴氏《脉语》除论述各种脉证外,还论述了太素脉。这可能是与明代太素脉盛行有关。吴氏反对太素脉邪说,对太素脉邪说深恶痛绝,但他又认为太素脉论中有可采之句,诸如他说:“太素之说,固为不经,然其间亦有可采者,如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蚀。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此皆太素可采之句也……”(《脉语·太素脉》可采之句)。这些道理实际是毫无可取的,因为在客观上还是肯定了太素脉的某些成份。但是我们如果考虑到明代社会的侈靡,太素脉盛行有其社会基础。那么吴氏在深刻揭露太素脉系“巫家之教”的同时,又表达了他对太素脉书中的一些论点的欣赏,亦不为怪。忖度吴氏脉学主流,仍然不失博湛精深的。
      针灸之集成 吴昆晚年尚著有《针方六集》六卷(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写序成书,时年六十七岁)。吴氏精研针灸多年,但早岁在理论上未能一时贯通,后积数十年临床经脸,及老年始渐悟成书。
      临床应用 吴昆临床上偏重用针法治病,通过“以药明针”的比较方法,提出“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认为针药一理,针药各有长短,指出“药之多不如针之寡,针之补不如药之长”,重在强调针刺简便快捷的效果,针灸百会穴治疗眩晕是为明证。重物腧穴的运用,倡十二经井荥输经合之“五门”针方说;讲究取穴少而精,推崇一针二穴的透刺法。提倡当针则针,当药则药,针药兼施,取长补短,各显神通。学术上提出“针药保元”说,强调“用药以元气为重,不可损伤,故峻厉之品不轻用,恐伤元气也;用针以元神为重,不可轻坏,五脏之俞不可轻刺,恐伤元神也”。
      人物评价 吴昆毕生从事医学近六十年,著作宏富,上及医经、注释,下及临床方脉、针灸,广收博采,旨论宜人。是明代集理论、方剂、针灸于一身的卓然大家,于后世医学颇具启发。
      后世影响 吴昆既承家学,又受师教,理论与临床均造诣较深,著有《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医方考》、《脉语》、《针方六集》等医书。《素问吴注》24卷,对经典训释见解深刻,语简理明,多所发挥,订正了王冰经文的多处错误。人赠雅号“参黄子”,乃喻其能洞察黄帝经旨之奥,医技精湛,见解独到,往往出人意料而令众医折服。《素问吴注》是继全元起、王冰、马莳之后通注《素问》的第四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医方考》6卷72门,广搜医方700余首,着眼临床,实用性强,是我国第一部注释方剂的重要著作,16世纪东传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创有清气化痰丸、知柏地黄丸等名方。晚年集古代针灸大成,掺个人见解,著成《针方六集》,临床价值较大。
      重要观点条文摘录 曾谓:“宋有林亿,偿崛起而训是经,庶几昧爽之启明哉!待旦者较然睹矣。独其为象,小明则彰,大明则隐,谓之揭日月而行,未也。不肖束发修儒,无何徙业,居常晷度有熊,日求其旨而讨论之,不揣管陋,释以一得之言,署曰《内经吴注》,业成,欲悬书国门,以博弹射……。”(《素问吴注自序》)。
      “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平日讲求谓之素问。”《素向吴注》“一指之下,千万人命脉所关,医家于此而懵焉,是以人为试耳!世之疲癃残疾,将安赖之”(《脉语》原序)
      “医家以岐黄为祖始,其所论脉,不过测病情,决死生而已,未有所谓太素也。扁鹊仓公之神,仲景叔和之圣,亦无所谓太素也,何后世有所谓者,不惟测人之病情,而能占人之穷通;不惟决人之死生,而能知人之祸福,岂其术反过于先圣耶?是亦风鉴巫家之教耳!初学之士,先须格致此理,免为邪说摇惑……因太素乃医之旁门,不得不辩。”(《脉语·太素脉论》)。
      “昆自束发修儒,游心灵素,诸砭焫针经,皆时讨究……时以所授针方,对证施治,种种神验。然穷其所以神者,抵牾背驰,阻于顿悟,益之三十余年,觉以岁积,始破前迷。今樗栋之年,六十有七,视昔考医方时,年则倍矣。志在公善于人,成斯六集……。”(《针方六集》自序)
      “刘完素用药以火立论,其立通圣散一方,以治风热,实即得之《素问》热病五十九刺(穴),皆热之左右,刘完素立通圣散方,实与五十九刺争美” (《针方六集》明热俞五十九穴篇)。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wsf905080184@qq.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 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