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吴品珩 历任刑部主事郎中左参议按察使布政使

发布时间:2025-08-02 21:11 来源:至德天下网
      至德天下网(吴蜀丰)【编者按】吴姓作为中华大姓之一,其历史与文化底蕴深厚。吴姓以国为姓,承载着江南水乡的灵秀与智慧。吴文化以苏州为核心,融合了"吴侬软语"的温婉、"吴门画派"的雅致、"昆曲评弹"的隽永。近代以来,吴姓名人辈出,如科学家吴健雄、作家吴承恩,展现了吴姓族人崇文重教、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吴文化既是江南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脉,其"柔中带刚、兼容并蓄"的特质至今仍影响着当代社会。
      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以旷古绝伦的胸怀壮举三让天下,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被千古颂扬。孔子《论语》第八篇《泰伯》,司马迁《史记》第三十一篇《吴泰伯第一世家》均有记载。康熙皇帝题赠《至德无名》,乾隆皇帝题赠《三让高踪》牌匾。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位于江苏无锡的清名桥附近。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吴姓在中国历史有过七次建国史,在中国百家姓中目前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800余万人。无论在政坛、军事、工商、科技、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分布于中国110多个县市。吴语在全球国际非官方语言中排名第十,在中国七大方言中排名第二。据《现代汉语》记载,吴语语系人口占中国总人口7.2%,高于闽语语系的5-7%和粤语语系的4.0%。目前讲吴语人口大约九千余万人。                 
      中国百家姓中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吴文化节”自2006年开始举行“吴文化节暨泰伯祭祀大典”。由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主题为“传承吴地文明、彰显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明无锡”‌。自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举办至今已举办19届‌。吴文化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祭祀泰伯典礼、书画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吴文化节已成为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泰伯庙会”‌与春节打包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当代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70余人。例如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其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如钱伟长、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吴姓名人数不胜数,书画名家如唐朝画圣吴道子,明代著名画家吴伟,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清末画家吴友如、清初书画家。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天主教传教士吴历、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中国近代画家吴法鼎,中国明代著名作家、官员吴承恩,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吴姓开国将军48名。国民革命军吴姓将军79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的吴姓将军16名。                
      吴姓在医学界也是人才辈出,南宋御医吴源,明代医学家吴延龄,撰有《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明代医学家吴嘉言,著有《医学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著作的《温疫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神医之一保生大帝吴夲用一针救了皇妃,三国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弟子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安宫牛黄丸”发明制造者吴鞠通。清代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外治之宗”吴尚先。清代医学家、藏书家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成方切用》、《勿药元诠》、《伤寒分经》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书籍。明代医学家吴昆,著有《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籍。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吴瑞甫,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种。近代医学家吴克潜,著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该辞典从几百种医籍中采集4000余种疾病,按病名首字笔画顺序排列。每种详注病源、症状和治法。凡有分歧者均一一列述,所引之方,多为古今成方。《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儿科要略》《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著作。                 
      当代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研究专家吴新智。乾隆皇帝题名《医宗金鉴》总编撰吴谦裔孙吴氏至德堂中医第十代传承人吴风平,著有《吴氏九世中医秘验方精选》《吴氏中医秘验方精选》《房事与性病秘验方集锦》《吴氏九世中医神奇秘验方》《中华名医验方精选》《易经正宗》《易经求真》《易经解密》《小儿推拿》《肿瘤癌症的临床诊治》《针灸临床运用》等专著25部。第十代中医传承人、黔苗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恒等。                 
      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旳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五十世孙吴权于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裔,在越南200多个姓氏中吴姓排名第六。东汉时吴风进入朝鲜,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排前20名。吴姓移名在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及欧美等地,吴姓子孙几乎已遍布全球。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始祖黄帝的母亲,正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名叫吴枢。《三国演义》吴国(孙权之母,亦称吴太夫人)孙坚二夫人吴国太。刘备四夫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称吴夫人。历经六朝,辅佐四帝,宋高宗的皇后吴瑜,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她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当代吴姓人才辈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美国“核弹女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台湾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  
      吴品珩(1857—1921)字佩葱,号逸园。白坦人,后迁居吴宁镇。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后迁居吴宁镇。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外务部员外郎、郎中、左参议,江西司主事,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政务厅长等职。为政清廉,判案严明。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政务厅。回乡后关心公益事业。晚号定农,书法名于时。

      吴品珩谱名世箈,乳名祖俭,字韵瑲,号佩葱,一号纬苍,又号亦园(也作“逸园”),晚号定农,品珩为庠名。东阳巍山白坦人。生于咸丰六年丙辰九月十一日酉时,卒于民国十七年闰二月十九日申时。
      吴品珩自幼身体强健,姿禀颖异。6岁入私塾,适值太平军进入东阳,吴品珩随其祖父母避乱于山中。其时邻村西田太学生金国镛一家同避一处,吴品珩之祖父锡畴见其女端庄静穆,有大家风范,于是为其订了娃娃亲。因遭离乱,长吴品珩五岁的金氏自幼即至吴家。吴品珩曾被太平军所掳,后赎还,时为1862年。1863年,局势渐趋稳定,吴父志澄为吴品珩延师课读。

      吴品珩17岁入庠,18岁完婚。20岁时负笈杭城,就读于紫阳书院。1876年,中浙江乡试副榜第11名。中副榜后,例为副贡生,候选儒学教谕,仍留杭城肄业,攻苦益力,文名大噪。1882年,中光绪八年壬午科第66名举人。次年考取觉罗官学(为宗室子弟设立的官学)教习第99名,任镶白旗觉罗学汉教习。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会试中式第81名贡士,保和殿复试一等第43名。殿试赵以炯榜二甲第13名进士。殿试总名次为第16名,系东阳人在元明清三朝600余年中殿试名次最高者。朝考二等第10名,钦定主事,签分刑部贵州司行走。
      中进士之次年,即1887年,携眷入京。由于仕途艰难,在光绪十六年报名参加总理衙门章京考试,报名人数较多,故选拔分为两场,第一场是刑部举行的考试,《沈家本日记》光绪十六年庚寅十月二十八日条(1890年12月9日):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记名章京将次用竣,咨取考送。本部今日在署考选,题系《俊顾及厨名目论》,出《后汉书·党锢传》。与试者四十一人,取八人:李子荣、郑淑璋、陈浏、吴庭芝、沈曾植、吴品珩、李清芬、杨家騊。嵩堂与薛堂所商定也。上次考者止十三人,此次竟有四十一人,可见官途之日隘矣。
      可见吴品珩在刑部考试中,在沈曾植之后位列第六。第二场是总理衙门举行的考试,据邹嘉来《遗盦行年录》记载,此次考试题目为“楙迁有无,万国作乂论”,吴品珩名次不详。

      正是总理衙门章京一差,给了吴品珩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正是总理衙门和外务部的职差,使得吴品珩得到多次“保奖”。吴品珩履历单显示,经总理衙门、外务部保奏,他由刑部候补主事,补上正式主事,并升员外郎、郎中,最后记名海关道,并最终外放荆宜施道(管宜昌关)。
      1890年,永定河决口,京郊许多村落被淹,吴品珩与在京同乡筹办义赈,并亲赴灾区,按名册发放钱米,力使灾民都能受益。赈灾事竣,顺天府尹叙功上奏,诏加四品衔。1892年,又因办理山东赈务得力,赏戴花翎,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专管英股,凡通商各埠的关税均在其管辖之内。
      1894年,甲午战败,京师震动。吴品珩让长子昌鼎送二老回东阳。次年冬,吴品珩因其父十一月初三去世回乡丁忧。1896年,丧事毕,受浙江巡抚廖寿丰之聘作其幕僚,他在九月廿八日给汪康年写信称“弟奉讳遄归乡园株守,七月间承廖谷帅函召入幕,襄理中外交涉事宜。”(《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341-342页)。吴品珩依据《马关条约》实施中日杭州通商事宜,反复筹商,与日本总领事订立《杭州商埠章程》,尽最大努力保证中方利益。其间,与同乡官宦李福简、龚启芝陈请革除东阳钱粮浮收贴解费三千数百串。因1867年时,东阳县令胡日宣以收税以制钱(铜币)为多,运至兰溪,兑成银元从水路解送藩库,加征贴解费。贴解费为以钱折银过程中的损耗及运费,每1000文加收40文,每完银1两加收84文。改收银元后,此费依然征收,积弊已30年。由于吴品珩等人的努力,得以革除。此举为减轻东阳民负贡献良多。

      同治初年,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时减收浮粮(以粮食成色及损耗名义额外征收之钱粮),金华知府继良想统一所属八县的浮粮定额。东阳比其他七县所收数量原本要少,这对东阳而言,名为减,实则增。吴品珩得知此事,援引文档向巡抚廖寿丰反映。廖寿丰同意东阳的“浮粮”钱数在原已减少的基础上再减去一半。这样一来,又减征浮粮数百串,进一步减轻了东阳百姓的负担。
      1898年服阕还京任原职。当时正属维新运动期间,大量奏稿交译署(外务部之别称)核议,吴品珩日夜操劳,目无旁骛。不久兼任路矿局帮办提调,补刑部江西司主事,次年擢江苏司员外郎。1900年,译署奏保其为道员加三品衔。这年夏,庚子事变,慈禧西逃,吴品珩赶赴两宫驻跸之西安。当时,在京之全权大臣与各国公使磋商和议,文电交驰,吴品珩征尘甫卸,即忙于文案。腊月,噩耗传来,其母已于十一月廿二日去世。于是自陕西间关千里回籍奔丧。丧事毕,应旧友湖北荆宜道台濮梓泉之邀,商讨清理官款事宜。因为此前一饶姓官员承办官银号及宜昌、沙市两关的税款,历年亏空挪用40余万。吴品珩劝濮禀告上司,由关道将应得之款分年摊赔,道署则以每年盈余25000两抵充,宿案遂结。两次丁忧期间,先后在金华丽正书院孝廉堂和衢州鹿鸣书院主师席。
      1903年,为母亲守孝期满返京。此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组为外务部,吴品珩调补和会司员外郎,充榷算司主稿,仍管英股所隶事。自此由刑部转入外务部。1906年,设立税务处,管理各海关,吴品珩任帮办提调。1907年,升任外务部和会司郎中,充榷算司掌印。
      1908年,简放署外务部左参议,加二品衔,任湖北荆宜道道员(尊称“道台”)兼监督荆州钞关、宜昌沙市两洋关(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设立的海关)。此次赴任,距上次应濮梓泉之邀来游恰为七年。下车伊始,裁撤道署杂规三万数千两。荆州之万城堤(即荆江大堤),保障长江沿岸十几个州县的安全,有“水来打破万城堤,荆沙便是养鱼池”的民谚。筑堤费用向来动用公帑。知府循例每年从中抽出白银1000两送给荆宜道道台。吴品珩到任,这银子又送来了。吴品珩说:“道台得了这千两银子,长江大堤就少了千两银子的工程款。这是陋规,我不能接受。”就将此款追加于堤防工程。
      吴品珩着手整顿荆州钞关,肃清积弊。钞关是在内河航线上设立的征收船税的机构。荆州钞关由道员委派之人员征收常税,办事以“关书”——一种类似契约的钞关公文为据,而关书的行文具有随意性,为渎职舞弊开方便之门。吴品珩首先从整顿关书入手,严肃税收纪律。接着斥革6名吸食鸦片的工作人员。税收随之日渐增加。钞关的税收,一向以“钱”缴纳,以“银”上交。由于制钱与银的比价官方和民间存在差异,上解时往往只需十之八九。余下的一二成则由税官分肥,主官自然得大头。吴品珩以实际税收上解国库,革除流弊。洋关的税收人员一向将税收所入存入商号,将利息纳入私囊。吴品珩下令将利息全部上缴,杜绝中饱行为。
      沔阳(今湖北仙桃)堤决口,江水倒灌入城,灾情严重。吴品珩急请调拨赈灾款项。在沙市设立留养厂,收容妇孺,给以衣食,到第二年才分遣回籍。
      荆州南门外有天主教堂,比利时神甫马修德袒护教民,历任关长道台都怕他三分。马修德听说吴品珩曾长期在外务部任职,怀有敬意。公安县有个陆逊湖,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陆逊曾驻军于此,年长日久,逐渐淤没而为陆地。有人将未收缴的地契卖给教堂,教堂租给百姓耕种。而土地的原主人向县令上告,县令遂将教堂持有的地契注销。马修德屡次为此争执,必欲得地,并要求严惩县令。前任道台下令追还地契给教堂,马修德也不答应。此后纷争不断,这里的庄稼此种则彼收,彼种则此收。即使派兵弹压,也无济于事。吴品珩亲自审理此案,划120亩归教堂,竖立界石。此后因淤塞而增加的土地,与教堂无关。另划出120亩给原主,并追还重卖部分的地价归还原主。原告欢欣而去,马修德也无话可说。
      枝江县教民张家炎,为地方一霸,不仅横行本县,且滋扰松滋、宜都两县,百姓纷纷告状。张也曾被缉拿,但被马修德强行领出,张的气焰更为嚣张。吴品珩亲至教堂,对马修德以诚相告,诫其不得干预,并通知宜昌主教杨睦多,令其约束马修德。马修德俯首听命。过了几天,马修德前来密告,说张家炎已逃至该处求庇,马拒而不纳。吴品珩急派衙役前往江岸张家炎藏身地,张不在船,仅抓获其弟家善及同行之奸妇。吴品珩估计张家炎必逃往沙市,在那里等候轮渡,于是星夜派人追捕,果然将其抓获。吴品珩当日庭审,说:“我今日审问的是百姓,并不审问教民,你不得自称教民。况且你的所作所为,已完全违背了教规,哪里还算什么教民?而且既为犯案,即属于民事案件,和教堂无关。”张家炎听了,爽然若失,不加刑讯,即一一招认。凡所占田产及强霸之妇女,各归原主。吴品珩详请总督电奏,依据光棍(地痞无赖)罪斩立决。马修德暗中派人听审,也无异词。
      总督电报至京,恰逢安徽按察使出缺,即命吴品珩补授,时为1910年七月。此职“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清朝通典·卷三十四》)。吴品珩到任,即筹设各级审判检察厅,是为行政、司法划分之始。次年闰六月,奉命改按察使为提法使。1911年,兼任法政学堂监督、陆军督练公所总参议。在衙署内设“法政研究会”,让候补法官熟习法律。安徽所辖州县,都设有拘押犯人的站笼。吴品珩认为这不合乎法律,下令永远禁止。设立模范监狱,让犯人习艺做工,俾有一技之长,且做工所得可作出狱后谋生之资本。
      1911年七月,升安徽布政使。布政使为从二品,省内地位仅次于巡抚,掌一省之行政,总司全省之钱谷出纳,并承宣政令,考核所属州县。安徽财政入不敷出,亏空至120万两白银。吴品珩一方面统一全省税收,另一方面令州县严定章程,要求收支平衡。如此一来,年增收入20余万两。
      在布政使任上才两个月,武昌起义爆发,安徽也随之响应。由于吴品珩理财有方,安徽咨议局竭力挽留吴品珩仍然主持安徽财政。吴品珩恰因病喘而力辞,于是交卸回籍,乘轮船东下。在上海逗留两个月,待浙江局势稳定,携眷于十一月返乡,卜居城内西经泽巷新宅。1912年,民国纪元,被选为浙江省首届省议会议员。1914年,浙江巡按使屈映光邀吴品珩出山,吴品珩力辞不果,乃任浙江政务厅厅长。原答应只任三个月,后不得已任职年余。1915年初秋,鼓吹帝制的京城筹安会成立,吴品珩见政局不宁,遂决心退隐林下,于十月解职返里。浙省当局虽屡屡邀请,吴品珩均托故婉拒。
      归乡后,任县志总纂。性爱菊,集佳种600余,亲自浇灌侍弄,自得其乐。吴品珩急公好义,热心公益,在任时即捐俸助赈,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回籍后捐款抚养族中孤儿,捐助东城南门外育婴堂经费。他曾对家人说:“为家乡尽义务,就是为国家效力。如果力能胜任,就义不容辞。”1922年,东阳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壬戌特大洪灾,田庐漂没,哀鸿遍野。吴品珩不顾年老体弱,赶赴杭城,恳请当道赈灾。又商请同榜探花冯煦拨款赈济,取得了华洋义赈会、江苏义赈会、浙江筹赈会等机构的支持,都拨出巨款,前来东阳灾区发放。吴品珩又在东阳城内倡导垫资开设平粜机构,并号召县内各地开设。此举缓解了灾情,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全县乡绅送其“泽沾桑梓”匾额以表谢忱。吴品珩以书法名于时,其行楷遒劲秀雅,东阳许多族谱中尚有其遗墨。他有记日记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到死前三天的闰二月十六日才辍笔。有《亦园日记》、《逸园日记》、《定农日记》存世。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wsf905080184@qq.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 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