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至德天下 >

谦让王位奔江南 泰伯高风旷古今96

发布时间:2021-07-06 22:39 来源:中国报道
文/吴美福

        泰伯与仲雍说要上衡山为父亲釆药,查商朝时至今日陕西境内没有衡山,只有陕北有一座同音的横山,也许就是此横山吧。其实泰伯兄弟没有上衡山,没跑到离周原太远的地方,因为怕父亲随时有什么风吹草动好回去尽孝心。起初他们跑到西吴的凤凰南麓的村子里住了一段时间,因为太近怕走漏风声,又顺着古道到吴山村去。
       吴山很早就有人居住,这一带一直是古老的狩猎民族吴(虞)族的居住地,是吴部落势力范围的彊域。吴山在今陕西宝鸡县、陇县交界处,那时称西吴。

        相传黄帝老师吴权曾住吴山,吴山又称岳山、吴岳、西岳、太岳、汾山,被誉为"四镇"之一,古称西镇。吴山是上古时帝仙神明们聚集的地方,所以有很多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和神庙、神祠,吴岳祭"吴岳之神"列入国家的祭祀之中,可见其重要!
        泰伯一行来到吴山,首先遇到吉利。这吉利原是周朝一名副将,因触犯周族法规,被公亶父逐走,在吴山做了一名小头领。

       泰伯一行到吴山受到狩猎民众的热情欢迎。此时吴山正遇大旱,几个月未下雨,田地龟裂,庄稼无收,人畜吃水困难。尽管周太王公亶父专门拔物资给吴山以救灾,但救灾的物质却被姓专的地方官侵吞,还让儿子带着兵丁抓老百姓为自己家做奴隶,搞得吴山怨声载道,民心激愤。
       泰伯兄弟听说怒火中烧,设计将姓专的官员抓获,进行惩戒,让姓专的官员放人,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吴山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欢欣鼓舞。泰伯兄弟在吴山勤劳、亲民,为许多百姓免费煎药看病,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人家,深得当地百姓拥护,泰伯被推为首领,尊泰伯为"吴岳大帝"。
       泰伯离开凤凰南麓村后,村子里的人后来才知道住村里的是公亶父二个儿子泰伯、仲雍,因为在当那一带都知道泰伯让王位而避居,所以很尊敬泰伯的德行。后来便在村口建了泰伯庙,来叩头礼拜的人络绎不绝。
        在村子北面山脚下有周公庙,也叫太王庙。明嘉靖39年重修时,增设王季、文王塑像,故又称三王庙,庙里最高处还有泰伯、仲雍塑像,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泰伯离开凤凰南麓村去吴山,经过陈村镇南吴头村,决定在此地补充粮草,好好休整一下。于是就到村里走访,拜访长老,了解生活情况,风俗习惯,询问去吴山的情况等等。每年的阴历五月这里举行盛大的庙会当泰伯一行悄悄地离开后,村里人才知道那个问长问短的人是周太王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大家早就听说泰伯的品德,认为泰伯在村里住过是吉星高照,村里有泰伯保佑将来一定平安、幸福,于是人们自发的组织起来,在长老的带领下,在泰伯住过的地方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泰伯庙,为泰伯像塑了金身。以后,十里八乡老百姓来泰伯庙顶礼膜拜,热闹非凡。
        陕西岐山县之吴山的非凡是与伟大的历史人物——吴泰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泰伯把神山西吴作为自己避让王位的首选生息地,而泰伯的到来,也更是吴山荣光非凡。

       吴山,名响天下,誉满神洲,中国的西部,华山是第一山,吴山为第二山,而且长达三千多年不衰。吴山如此荣耀了三千多年,吴山独享其荣,与泰伯至德精神的光辉映照相得益彰,才如此光芒几千年。壮奔东吴公亶父知道泰伯兄弟离家的内情后,心情痛苦,内心不安,对大将周达说: 泰伯兄弟俩到衡山去给我釆药,你到衡山去,把他们找回来。周达骑马去找去了,去了多日没有一点消息。公亶父想起三个儿子走了二个,弄得骨肉分离,非常自责,背地常常流泪,心情郁闷忧伤,身体每况日下,一天比一天消瘦。不久,公亶父病重,临终前把季历叫到床前,立下遗嘱,遵照氏族传统,要季历还位给泰伯,季历允诺。不久,公亶父病逝,季历立即派大夫邬义去找泰伯兄弟报丧。泰伯的老婆姜姐叫邬义不要到衡山去,先到附近几个小部落去找。结果在吴山找到泰伯兄弟俩,兄弟俩得知父亲过世,立马动身赶到周原奔丧,极尽人子的孝道。在安葬好父亲,做完了各种祭祀礼仪后,季历捧出父亲的遗嘱读,十分恳切地请泰伯继承王位,泰伯态度十分坚决不肯接受。正在相互推让不下时,母亲太姜派人传泰伯兄弟俩进后宫问事。泰伯兄弟俩进后宫向母亲请安,然后告诉母亲,他和二弟避让吴山,已经做了当地吴族酋长,本就已经下决心不做周朝的王,了却父王的心愿,三弟做周朝的王,一定会光大周族,请母亲明鉴并为儿作主,让出王位。太姜说 : 我深知你们父亲的心意,也十分欣赏你们的谦让美德和一片孝心。说到此时,泪流满面,继续说 : 罢、罢,你们带着自己的家眷今晚悄悄地离宫回吴山吧,今后若找到更适合发展农耕的地方,派人回来告诉一声,免我日夜思念!

        泰伯兄弟俩拜别母亲后,吩咐老婆姜姐,弟媳万妹和季简多准备一些种子、农具,是夜,乘着夜色一行人启程才走了不到几里路,大夫邬义一行人挡住了去路,邬义随即捧出季历亲笔写的《哀慕歌》给泰伯,泰伯对邬义说,我心已决,母后也同意我让出王位。你回去告诉三弟,他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但不能接受,国不能一日无君,请他立即继承王位,与侄子姬昌一道,努力奋斗,完成兴周除商大业,以遂父王心愿。说完启程奔吴山去了。     
      《哀慕歌》原文:“先王既殂(cú死亡),长陨异都。哀丧腹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越,涕泪交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

      《哀慕歌》译文:呜呼哀哉!父王已经离别人世,像巨星永远陨落在岐邑了。我兄泰伯仲雍归来奔丧,内心的痛苦怎能倾吐完呢?我不能留住他们,究竟该怎么办呢?繁茂的梧桐树啊,徒然长满了道路周围。可如今的宫馆台阁,却因无人居住而非常空旷。啊,我的兄长,你们为什么要远奔而去,使这里变得空空落落?我受不了兄弟别离的忧伤,常常低首思念南去的仁兄。我举目远望荆越方向,禁不住泪流满面。我的亲兄长啊,你们远走高飞后还会旧地重游吗?除非哥俩回来,我又能向谁诉说我的思念之苦呢?
        季历也是贤者,不愿意委屈大哥,不久追到吴山,执手一定要恭让王位,泰伯一而再、再而三坚持让出王位,几次避让都摆脱不了王位之让。吴山与周原相距100公里路程,这样近,季历随时还会不断的来吴山,这样的避让王位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况且这样,季历父子也无心治理周朝,怎么办呢?此时,一个更大的壮观的计划在泰伯心中酝酿开来。
       考虑再三,召开会议,与吴山族人讲明这个情况,计划向更远的东吴迁徏,远走高飞,天涯海角。吴山族人都愿意跟随泰伯东迁,时至今日,在岐山仍一直传唱,当年泰伯远奔东吴时,带了许多能工巧匠随行。自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壮阔的万里大迁徙从此拉开了序幕。
泰伯决定远距离长时间大迁徏是有原因的,并且充满信心。历史上,周族有过二次较大的迁徏,一次是公刘从戎狄之地今甘肃庆阳迁移到幽地,今陕西彬县,第二次就是父亲公亶父从幽地迁徙到周原,今岐山县。两次迁徙都是带着整个部族,携老牵幼,吃的、住的、用的、农具器等等,跋山涉水长途迁徙,风餐露宿,特别是第二次迁徙,泰伯亲身经历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所以说,带着吴山族人万里迁徙往东吴,信心百倍。

       当然,对于这次大迁徙,泰伯他们当然是极其重视的,不是莽撞和一时冲动。首先,泰伯等仔细分析和研究了当时的处境,从当时的大环境情况看,要寻找一块安身立命的地方,长久的发展,以求安居乐业,实在是难。西北地区有戎狄,幽地老家是不能回去的,各地有数的千计的"方国",长江以北是殷商统治的地方,殷商与周朝有矛盾,他的统治区不能去。长江以南是苗、越等民族,随着殷商势力在江南的控制衰弱,这样就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在长江以南苗、越等民族的区域形成"真空"地带,这就为泰伯、仲雍他们选择新家园提供了可能性。这就是坚定泰伯、仲雍不畏艰险千里万里东奔的信心所在。
       在确定了主要迁徙方向后,泰伯他们还仔细研究了行走路径,气候问题,地理环境等等问题,最后确定沿水路边上往东走,从汉水往黄河、沿长江往太湖大致方向迁徙。
        在做了大量各种准备工作后,泰伯、仲雍骑着骏马,从高庙始发,先行探路,确定具体的路线。仲雍的妻弟万奇带领部族、载着各种轻重用品、车辆马匹随后跟行,吉利等人负责联络、沟通信息。一行人从陕西西部关山出发,出"固关",越秦岭,过秦岭之南商县,渡汉水,避楚人,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历经艰辛,冬去春来,不知岁月,辗转迁徙,沿长江一路东奔,走走停停,留下多少遗迹与传说。
        泰伯、仲雍往东迁徙是一个走走停停,看看想想的过程。据说,他们离开秦岭后,曾在荆山(今湖北)、吴城(今江西清江、鄱阳湖一带)、江宁(今南京)、古丹阳、丹徒、溧水、句容、茅山等地辗转。
        泰伯自小修学"伏羲",深谐医道,爱民如子,一路上,每到一处,都会为当地人看病送药。也很注意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政治形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等等,反复比较,筛选、选择自己理想中的栖息地。泰伯等人辗转迁徙。历经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穿过许多部落禁区,行走了三千多里路,四十二岁的泰伯,最后到达长江入海处、太湖之滨的无锡梅里。
        泰伯、仲雍东奔,不去名山大川,不据肥田沃地,行走偏僻之地,涉足穷山恶水,这几面有几个原因,泰伯自小耳濡目染,在幽地,戎狄不断地侵扰攻谅周部落,在岐山,既要奉承商王朝,又要时时提防商王,之间矛盾很大,其他地区大都建立了政权并且基本形成了势力范围,谁都不会接纳一个异邦异族在自己的地盘上生根开花结果;一个地方四通八达,没有好的天然屏障,没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和适合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不适合作为长期生存的空间。所以,最后选择荒芫的"荒三千"、水乡泽国的梅里一带为居住地是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为后来吴国七百余年的崛起、发展,为几千年吴姓的繁荣昌盛,为吴文化的文明灿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泰伯"数千里"长征的东奔,是中华文明史中的重大事件,是中华民族道德史的里程碑,由此,开启了江南灿烂的文明。“三让家风高万古,鼎隆基业传百世。”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年,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发起人。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