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至德天下 >

《论吴学》第一章 道德篇|08 太伯以人为本的道德情怀

发布时间:2021-09-06 23:39 来源:天下吴氏网
文/吴美福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德精神独树一帜,灿烂辉煌。因此,合理利用古代一切思想资源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内涵,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而太伯至德思想的特殊情怀就是在“吴学”这一特殊视域里的思考与展现。
        在中国道德哲学的殿堂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太伯至德精神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太伯开拓江南开发江南的贡献,对文化的开发,太伯的至德精神,是孔夫子无法匹配的。太伯的智慧、智力是光辉灿烂,不断演绎辉煌;大伯至德精神闪烁着自然朴素的哲学光辉。具体而言,创造的“吴歌”,创立“吴礼”,后来演绎的“吴语”,创建“勾吴” 国家雏形,建江南第一城第一巷,凿伯渎河等等;特别是“农、牧、副、水、种、养” 创造性情形下的建设。
        “德”,是精神的化身和具象,是“道”之用。太伯不仅推重真正的道德,而且高扬的道德具有普世的情怀,这由其道德哲学的价值坐标原点的事物所决定。众所周知,太伯思想的切入口和生长点都在现实,它以“德”为自己思想的主干,强调并把“爱”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坚实纽带;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上,择定以代表血缘关系的“亲”为依归。以“谦让包容、开拓进取”的道德实践为价值体现,以个人一“己” 成为价值坐标的原点,并被赋予极大的责任,成为维系国家、天下秩序井然的指望和依靠,其中以“至德精神”为核心来引领勾吴国就是最形象的证明。太伯的思想明显具有多元文化因素又明显具有民族性和地域个性,具有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精神价值体系,具有适应江南文化土壤文化气候文化适应的文化体系,“谦让”、“开拓”、“包容”、“诚信” 是吴学文化的根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吴学文化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文化的优秀因子,在不断碰撞、嬗变中形成一种事实上的优秀的文化链;在动态中既如何从家到国即从亲至疏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等综合治理上,不但是取得了物资的、经济的富有而且在思想上、文化上、精神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演绎为精典的吴学。
        有趣的是,在太伯的字典里从来不提 “万物”。在太伯的思想观点认为,万物既是天地万事万物,又是客观存在的,做任何事情不能违背天势地理,也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太伯主张以人为本,天下万物,人为中心,一切从民生着手,一切为了人民大众。太伯在梅里几十年的拼搏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国策,所有的创造、建设都是围绕“民生” 事业这个主线发展。尽管太伯没有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但他始祖情系民生,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老百姓。
        太伯的立足点虽然也注重现实,但他始终把“人”作为治理社会关系主要部分的社会标准,寄希望通过人来治理自然、治理优化生存的环境,履行个人对万物世界的责任;太伯在治理自然治理社会治理国家的进程中就是推重“人”,与当时其他诸侯国有根本的区别。在推重“人”的同时即是大力推崇“至德精神”是价值坐标的原点和中心,既人只是万物的重点,不是游离于万物之外的存在;人与万物始终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存在,这种动态的整体存在的最终实现维系于万物之间动态的关联性之中。因此,人只有在积极主导与其他物种保持有具体的关联性并积极的态度加以改变,才能凸现自身的价值。
其实,追溯起源,“以人为本” 的理念还是太伯、仲雍等人的观念。“以人为本”先进理念的应该是在三千多年前的江南梅里践行,太伯一系列的改天换地的创造、建设,改变当地人的生存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开天拓地垦荒造田等等民生工程,都是围绕“人” 这一内涵去发展。一部江南的开拓史、发展史,就是“以人为本”最直接的历史记录。太伯算不上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是辉煌的,尤其是他的民生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主核心观念,时至今日,仍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思是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谊《新书·大政上》),“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提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有三点区别: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讲述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其实这三点应该说是我们党当今提出以人为本与古代以人为本的区别。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源”,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央视网消息:“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改革惠民政策,广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
        习近平主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发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人———为了人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发展依靠什么?当然依靠的也是人。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度变得模糊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浪费、城市缺水、大气污染,这一系列问题都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的行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非典毒魔的肆虐,也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个警告。其实,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而今天,我们依然在“交学费”。这一切告诉我们:决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利益存在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处于“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状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促进党群之间、各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其三,必须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太伯、仲雍在当时的背景下,开辟了一种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和谐的平安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存共享,和谐相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年,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发起人。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