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吴蜀丰)【编者按】吴姓作为中华大姓之一,其历史与文化底蕴深厚。吴姓以国为姓,承载着江南水乡的灵秀与智慧。吴文化以苏州为核心,融合了"吴侬软语"的温婉、"吴门画派"的雅致、"昆曲评弹"的隽永。近代以来,吴姓名人辈出,如科学家吴健雄、作家吴承恩,展现了吴姓族人崇文重教、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吴文化既是江南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脉,其"柔中带刚、兼容并蓄"的特质至今仍影响着当代社会。
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以旷古绝伦的胸怀壮举三让天下,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被千古颂扬。孔子《论语》第八篇《泰伯》,司马迁《史记》第三十一篇《吴泰伯第一世家》均有记载。康熙皇帝题赠《至德无名》,乾隆皇帝题赠《三让高踪》牌匾。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位于江苏无锡的清名桥附近。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吴姓在中国历史有过七次建国史,在中国百家姓中目前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800余万人。无论在政坛、军事、工商、科技、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分布于中国110多个县市。吴语在全球国际非官方语言中排名第十,在中国七大方言中排名第二。据《现代汉语》记载,吴语语系人口占中国总人口7.2%,高于闽语语系的5-7%和粤语语系的4.0%。目前讲吴语人口大约九千余万人。
中国百家姓中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吴文化节”自2006年开始举行“吴文化节暨泰伯祭祀大典”。由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主题为“传承吴地文明、彰显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明无锡”。自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举办至今已举办19届。吴文化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祭祀泰伯典礼、书画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吴文化节已成为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泰伯庙会”与春节打包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当代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70余人。例如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其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如钱伟长、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吴姓名人数不胜数,书画名家如唐朝画圣吴道子,明代著名画家吴伟,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清末画家吴友如、清初书画家。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天主教传教士吴历、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中国近代画家吴法鼎,中国明代著名作家、官员吴承恩,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吴姓开国将军48名。国民革命军吴姓将军79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的吴姓将军16名。
吴姓在医学界也是人才辈出,南宋御医吴源,明代医学家吴延龄,撰有《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明代医学家吴嘉言,著有《医学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著作的《温疫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神医之一保生大帝吴夲用一针救了皇妃,三国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弟子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安宫牛黄丸”发明制造者吴鞠通。清代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外治之宗”吴尚先。清代医学家、藏书家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成方切用》、《勿药元诠》、《伤寒分经》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书籍。明代医学家吴昆,著有《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籍。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吴瑞甫,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种。近代医学家吴克潜,著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该辞典从几百种医籍中采集4000余种疾病,按病名首字笔画顺序排列。每种详注病源、症状和治法。凡有分歧者均一一列述,所引之方,多为古今成方。《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儿科要略》《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著作。
当代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研究专家吴新智。乾隆皇帝题名《医宗金鉴》总编撰吴谦裔孙吴氏至德堂中医第十代传承人吴风平,著有《吴氏九世中医秘验方精选》《吴氏中医秘验方精选》《房事与性病秘验方集锦》《吴氏九世中医神奇秘验方》《中华名医验方精选》《易经正宗》《易经求真》《易经解密》《小儿推拿》《肿瘤癌症的临床诊治》《针灸临床运用》等专著25部。第十代中医传承人、黔苗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恒等。
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旳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五十世孙吴权于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裔,在越南200多个姓氏中吴姓排名第六。东汉时吴风进入朝鲜,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排前20名。吴姓移名在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及欧美等地,吴姓子孙几乎已遍布全球。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始祖黄帝的母亲,正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名叫吴枢。《三国演义》吴国(孙权之母,亦称吴太夫人)孙坚二夫人吴国太。刘备四夫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称吴夫人。历经六朝,辅佐四帝,宋高宗的皇后吴瑜,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她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当代吴姓人才辈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美国“核弹女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台湾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
吴玉如(1898年-1982年08月08日),名家琭,字玉如,后以字行。1898年生于南京,久寓津门。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吴玉如早年就读天津南开学校,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深受校长张伯苓赏识,曾在南开大学任教,兼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秘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奉张伯苓校长之邀,赴重庆担任国民参政会秘书。回津后在天津工商学院(现河北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51年辞职。生前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吴玉如1898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出生在南京的一个没落的旧官僚家庭,他的本名是吴家琭,玉如是他的字,取《老子》中“琭琭如玉”之意。吴玉如还有一个乳名叫“淦”,则鲜为人知。原来,吴玉如小时羸弱,周围的老辈们窃窃私语,言恐其不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家里也给他算过命,称他命中既缺金又缺水,所以家里干脆给他取了一个“淦”字作乳名一下子就把金和水占全了。
吴玉如的祖辈都是做官的,祖父吴瞻箐是同治癸酉举人,曾出使朝鲜,出资在北京宣武门外建泾县新会馆,是袁世凯的幕僚。吴玉如的父亲吴彝年,在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创办的天津电报总局工作,后被派往吉林,担任过吉林电报局局长。受家庭“重学入仕”思想的影响,吴玉如幼年时就接受着良好的士族教育。6岁时便操觚写字,并能够背诵大段古诗文。
吴玉如10岁时,父亲离职,随即全家迁到天津,吴玉如入天津新学书院读书。每天去学校读书之前,总是叮嘱家人为他研好墨汁,生怕放学以后再研磨耽误了练习时间。在祖父和母亲的指导下,吴玉如练习书法一丝不苟、中规中矩,寒来暑往,持之以恒,自然有了长足的进步。每逢寒暑假,更是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写字上。他当时找了一块大方砖,炊帚一柄,每天蘸水在砖上写径尺大字一小时,坚持练习三四年,所以后来写擘窠大字,一点儿也不犯愁。到十二三岁时,吴玉如写小楷、行书已具有相当功力。13岁那年,吴玉如母亲的生日来临,吴玉如用洒金折扇,一气呵成,写下了簪花格小楷,每字仅有半厘米大小,字迹工整,布局匀称,一篇苏轼的《石钟山记》跃然纸上。
1913年,15岁的吴玉如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与周恩来同分在一个班级,又与周恩来同为学生组织“敬业乐群会”成员,周恩来任智育部长,吴玉如任演说部长。 吴玉如在南开中学读书两年半,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班,后转入朝阳大学。因父亲吴彝年突然病逝,吴玉如不得不退学丁忧在家。此后,他曾参加了上海国文函授学校的学习,主要是学习作诗作词,留下了大量习作墨迹,并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扬。那时的吴玉如观看了唐、宋两朝有名书家的字,非常羡慕,自己心摹手追,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得到他们的神理。从此,就由写苏轼改成写黄庭坚、赵孟頫、李邕等诸家的字,其中受黄庭坚影响最深,有黄庭坚笔意诗稿存世。直到40岁,其大字行草仍具黄庭坚的风貌。
吴玉如的书法回归“二王”,其书法成就的形成始于他去哈尔滨以后,也就是20岁左右。因生活所迫,他独自一人远赴哈尔滨谋生。在哈尔滨的十七年时间里,是吴玉如取得书法成就的黄金时期。东北地区是吴玉如父亲为官之地,吴玉如是投奔其父亲好友傅强的。傅强是中国司法专家,时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特派吉林交涉员。吴玉如到来时,傅强已经接到新的任命,正准备赴京,于是就把年轻的吴玉如托付给了好友马忠骏。马忠骏时任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总办兼东省特别行政区市政管理局局长。在马忠骏的栽培下,吴玉如在哈尔滨度过了十七个春秋。 20岁至30岁是吴玉如在书法上奠定基础的十年,为追溯“二王”、发展行草铺平了道路。
年轻的吴玉如在楷、行、草三方面成就是并驾齐驱的,小楷成熟早于行草。吴玉如书法的飞跃是在1931年他在莫斯科完成的“三部曲”为标志的。1930年,吴玉如随同莫德惠、刘泽荣出使莫斯科,生活极其清苦。他常以书法消遣,先后完成了小楷《乐毅论》《黄庭经》临摹及草书《离骚》抄写,后来被称为“莫斯科三部曲”。这三个代表作是吴玉如的用心之作,也是吴玉如经历了爱妻卢琴姮英年早逝、发妻傅孝实仳离之后,献给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马忠骏之九女儿马淑蕴的礼物。 “九一八事变”后,吴玉如携新婚妻子入关,定居天津。 回到天津后,吴玉如为衣食奔走京、济、宁、沪、杭等地。
1935年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邀请吴玉如担任南开大学商学院国文教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1938年,准备去昆明西南联大任教。途经重庆拜谒张伯苓先生,被老校长执意挽留,任参政会秘书。1939年秋,吴玉如因不愿加入国民党,在蒋介石约见前两天以天津水患,母亲无人照料为由绕道缅甸、香港,遄返回津。从此他深居简出,并不再使用自己的常用名“吴家琭”,以其字“玉如”为用,以字行于世。
1943年,吴玉如受聘于天津工商学院国文系,后改为津沽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并延请裴学海教授训诂,寿石工、俞平伯授诗词,华粹深授戏曲,皆一代知名学者。1951年,因与校方负责人发生龃龉,毅然辞职。自此年始,以“迂叜”为号。同年,与妻子马淑蕴离异。
吴玉如的晚年生活十分窘迫,几乎濒临绝境,在老友章士钊极力劝说下,致函周恩来总理。在周总理直接关注下,他被聘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特别顾问,每月有了六十块钱生活费。后来天津文史馆接纳吴玉如为文史馆员,又发给他六十元工资,吴玉如退掉了图书馆的生活费。
1982年5月8日,吴玉如住进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8月8日,吴玉如与世长辞。《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吴玉如卷》、《吴玉如诗文辑存》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