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明朝初期,南京丹徒大慈乡的田埂间,常能看见一个身影——青年吴旺三正挥汗耕作。他为人诚恳如田埂上的磐石,勤劳似春归的燕雀,一双巧手不仅能侍弄庄稼,更能将寻常食材做得有滋有味。一次赶圩途中,他偶遇了邻村的苏姑娘,姑娘眼如秋水,眉若远黛,聪慧贤淑的模样让吴旺三一见倾心。一来二去,两颗心在炊烟与稻香中悄悄靠近,约定了此生相伴的期许。
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吴旺三揣着积攒的薄礼,请媒人郑重登门提亲。谁料好事多磨,当地大户董家的公子董七也看中了苏姑娘,仗着家资丰厚,放言非她不娶。订亲那日,董七带着浩浩荡荡的聘礼队伍上门,绫罗绸缎、金银首饰堆了半院,与吴旺三简朴的礼盒形成鲜明对比。两方人马剑拔弩张,苏姑娘却从容站出来,轻声道:“两位心意我都领了,不如以菜定缘吧。”
她指着两家送来的猪脚,出题道:“各取一斤瘦肉,做一道菜招待家中八位长辈,谁做得让众人满意,我便嫁谁。”董七见状暗自得意,他自幼吃惯珍馐,当即挥刀将瘦肉切丁,大火熬出一锅喷香的肉粥,米粒饱满,肉香四溢,长辈们尝了都点头称赞。董七斜睨着吴旺三,以为胜券在握。
可吴旺三并未慌乱。他将瘦肉细细剁成肉泥,又取来家中常备的淀粉,巧手翻飞间,肉泥与淀粉揉合成滑嫩的肉糊。只见他指尖一揪,一块块圆润的小团落入沸水,翻腾片刻后捞出,撒上葱花姜末,竟盛出了满满十碗。长辈们舀起一勺,入口嫩滑弹牙,鲜汁在舌尖化开,比肉粥更添几分清爽。董七尝罢,看着众人赞不绝口的模样,涨红了脸,终是带着聘礼悻悻离去。
“这菜该叫什么?”有人笑着问。吴旺三望着身旁含羞带怯的苏姑娘,朗声说:“就叫‘肉圆’,是它圆了我的姻缘!”
婚后的日子虽清贫却温馨,可天不遂人愿,吴旺三不久后便因病离世。苏氏强忍悲痛,带着幼子奉旨屯田,一路南迁到福建福鼎西阳村。他乡遇生计,她想起丈夫的 手艺,便在村口支起小摊,将肉圆的做法传到了闽地。沸水翻滚间,一个个肉圆不仅暖了路人的胃,更成了她拉扯孩子的依靠。
岁月流转,西阳村的肉圆在吴氏后人手中越发精巧。新鲜的猪后腿肉剔除肥脂,用特制木槌千锤百炼敲成肉泥,加盐、糖、小苏打细细搓揉,再拌入当地特产的地瓜粉,每一步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指尖一挤,肉糊落入沸水化作玉色的肉片,配上酸辣汤底,一口下去,软糯中带着嚼劲,鲜得人舌尖发麻。
如今,西阳村的吴挺伟成了这门手艺的正宗传人。他守着祖辈传下的木槌与秘方,选材必用当日现宰的鲜肉,敲打必够三千下,淀粉比例分毫不差。老灶台的烟火里,他将这道承载着爱情与乡愁的美食做得愈发地道,引得四邻八方专程寻味。
从南京丹徒的田埂到福鼎西阳的古村,从一碗救命的肉圆到传遍福建、飘香东南亚的名小吃,这道美食里藏着的,不仅是吴氏家族的技艺传承,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坚守与温情的民间记忆。每当沸水腾起白雾,仿佛都在诉说着:最动人的味道,永远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
乌伤延陵草根收集撰稿于乙巳年润六月廿九日吉旦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