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至德天下 >

岐山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发祥地

发布时间:2019-01-29 03:21 来源:中国报道

岐山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发祥地

◎郑鼎文

岐山是周公故里,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为人称道的礼仪文化,就是周文化中一枝亮丽的奇葩。岐山素称周礼之乡,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礼仪文化发祥于此,传承于此。

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地点,有在镐京(今西安)制礼作乐之说,有在洛邑(今洛阳)制礼作乐之说,有在岐邑(今陕西岐山)古卷阿制礼作乐之说。愚以为,制礼作乐有个过程,要完善也要经历一定的阶段,各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但笔者更倾向于周公在古卷阿制礼作乐,理由如下。

制礼作乐的周公生于岐山,成长于岐山。周公是文王之子,王季之孙,周太王古公亶父之曾孙。《诗经·大雅·绵》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里的“岐下”,就是陕西省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这几句诗是说古公亶父清早起来骑着马,沿着漆水向西行,率领人马来到岐山下,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从此就在这里把根扎下。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为了避免戎狄族的侵扰,“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此记载是说3000多年前,古公亶父所率领的部落由于受到戎狄族部落的侵扰,为了避免因战争而造成伤害,只好离开豳地(今彬县旬邑一带),渡过漆水和沮水,翻越梁山,来到了“岐下”(如今岐山下的周原地区)。《诗经》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由于这里土地肥美,就连生长的野菜吃起来也很香甜,且有岐水和渭水等河流穿越境内,水资源丰富,加之北有千山山脉作为天然屏障阻挡侵略者,南有秦岭挡住炎炎热流,气候温和,区位条件优越,于是古公亶父选中了这块地方,便在此定居下来,并且“营筑城廓室屋”

“作五官有司”,建立了周国。后来周人认为王气由此开始,便将古公亶父追封为太王。遗址周太王陵和周三王(太王、王季、文王)殿就在现在的岐山县祝家庄境内。

据洛阳周公研究会会长姬传东考证,周公享年87岁。据此推测,周公在岐山的活动时间大约在五十年以上。他的生父文王姬昌生于太王晚年,因出生时“凤鸣岐山”,有祥瑞之兆,太王便寄以厚望,曾高兴地说道:“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周公的祖父王季在位26年,而其父文王在岐邑主政长达45年。依此可以推断,享寿97岁的文王在岐山至少生活了80年以上,那么他的第四个儿子周公姬旦就可能在岐山生活了五、六十年。周公既是文王的出类拔萃的儿子,也必是文王事业的辅佐者。他后来摄政七年,制礼作乐,创造了人生的极大辉煌,其丰富的经验就是在岐山做事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

周公的采邑在周,古卷阿有其官邸,在此可以静下心来制礼作乐。《尚书·大传》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于成王。”(《通鉴外纪》卷三引)周公摄政七年期间,是在镐京确定无疑。故而“六年制礼作乐”之事,当在镐京摄政期间。但周公摄政时政务繁忙,人际交往繁杂,故在镐京城要潜心制礼作乐是极其困难的,因而在安排好政事后,暂时离开一段时间,回到环境清静的离镐京不远的古卷阿官邸,组织一班人行制礼作乐大举,是很可能的。历来相传礼乐制度由周公姬旦始创。“周公制礼”一说始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其曰:“先君周公制周礼。”在以后被发现的(逸周书》中,还提到了周公制礼的具体时间、地点: 周公摄政君天下,平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治。这段话,把周公制礼作乐的时间,限定在了摄政的第六年,而且是在镐京一带。而那时周公的采邑是以古卷阿为中心的周地,这个“周”又是王畿之地,选择这么一个离京城很近、可以“宁静致远”的清静处而又是自己官邸的地方来制礼作乐,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岐山周公庙的乐楼是为纪念周公制礼作乐而修建的。进了岐山周公庙大门,往前走100多米,就是周公庙的第一个景点——乐楼。乐楼正面靠中间的对联是:临流水犹听古乐;遇崇山若仰大贤。此联由周公庙的地理特征联想到3000多年前的悠悠往事,充分体现了对儒家元圣周公的仰慕。靠两边的楹联是:江山鼎盛八百载;礼乐钟鸣三千年。此联歌颂了靠仁政德治延续了800余年江山的周王朝,也对周公制礼作乐的重大历史影响作了充分的肯定。而乐楼背面二层两根柱子上的楹联则是:制大礼作大乐并戡大乱大德大名贯宇宙;訓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昭古今。这座乐楼,就是为纪念周公姬旦制礼作乐而修建的。制礼作乐最能说明周公的经天纬地之才。此长联既高度概括了周公一生的丰功伟绩,也对周公的不朽功德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乐楼创建于元代至圣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至今已经800多年。其间屡次修葺,但一直保持了原貌。乐楼的存在,对周公隐居古卷阿制礼作乐提供了最好的证明。

岐山被称为周礼之乡,周礼的传承最为突出。在民间一直传承下来的东西,必然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神州大地的岐山臊子面,就传承着周礼的精神,体现着中华礼仪文化的魅力。吃岐山臊子面是有讲究的,吃之前要给天地神灵、已故祖先泼汤,接着长辈吃,小字辈后吃。意谓天地神灵赐福于祖先,祖先赐福于后代,长辈赐福于小字辈。看来,这种吃法寄寓着很深的教化效用,传承着敬天敬地敬祖先敬长辈的文化元素,也是一种礼仪。岐山臊子面主要在岐山县境内盛行,其中数当年周国京都之地东北乡京当、祝家庄、蒲村一带的臊子面最为正宗。而周边县区扶风县、眉县、凤翔县、陈仓区等县区就没有这种吃法流传下来。这就充分说明,3000多年前的岐山地区是周原的核心,是周人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礼仪文化的发源地。岐山人待客坐席,一定会请长辈和社会地位高的人坐在上首,这种礼仪,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如果哪个不知深浅的小字辈贸然坐在上首,一定会遭遇白眼的。

今年3月份,从首都北京传来喜讯:经过多次考察和验收,岐山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礼仪文化之乡”称号。综上所述,我认为岐山作为中国礼仪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所以我说:

礼仪文化源头在哪里,就在周公故里不用疑。中华文明之根在何处,就在周原大地没问题。在对周公制礼作乐、奠基礼仪文化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仪文化作以了解。记载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著作是《仪礼》。《仪礼》原名《礼》,系记载古代礼制的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汉人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人认为其所讲的并非礼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礼节形式,故称之为《仪礼》,与《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历朝礼典的制定,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至深。

  《仪礼》主要记载古代贵族(包括国君、诸侯、卿、大夫、士)从成人、结婚到丧葬的各种礼节,以及其交往、燕飨、朝聘、乡射、大射等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按儒家的说法,人类之初,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和人就要生出争斗。于是圣人制出礼来维持社会秩序,教人节制,教人平和,教人追念本源,感怀恩德,教人互敬互爱。这分别是制度之礼,宗教之礼,风俗之礼。可见,礼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是文化中国的核心内容之一。

  《仪礼》开篇即是《士冠礼》,一个人成人,就意味着他开始独立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参与社会的各项事务。仪式是有意味的形式,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在看似繁琐的各项程序中,先民们表达对神明、对社会、对生活的尊重与热爱。据《史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zǔdòu俎豆1.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2.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设礼容。”圣人儿时的游戏都是制礼作乐,可见礼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其实在今天,礼同样非常重要。我们常说人要讲文明礼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否合“礼”,就是他的精神文明水平高低的标志。所以,了解古代礼仪制度,对于今天来讲照样是有重要意义的。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会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出于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禮”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
  到了周朝,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弘扬“周礼”中的礼仪文化,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实在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该文曽摘要发表于陕西省政协机关报《各界导报》)

【作者简介】郑鼎文,陕西省大雅礼乐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宝鸡炎帝研究会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县社科联副主席,县政协文史研究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范家营高中校长和县老年大学首任校长,著书9本,在报刊发表文章500多篇。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吴天下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