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天下吴氏 >

湖北红安吴氏家族的光辉历史至德家风 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19-06-02 01:16 来源:华夏吴氏网

至德家风 薪火相传

——记湖北红安吴氏家族的光辉历史厦门市吴文化研究会 吴先辉

今年3月8日,本人应邀参加第二届华夏吴氏巾帼文化(红安)论坛,其间有幸参观了红安县城的吴氏宗祠。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展现在面前的宏伟祠堂却书写着“胡氏祠堂”,门前大柱子上的祠联是:

郡望自江西世德长泽天佑永照吴天久,扬绩在湖北瓜瓞绵衍御赐流光古月长。

这副祠堂联蕴涵着多个概念,与吴氏通用祠联颇有差异,让初来乍到者不免陷入云里雾里。就此我采访了红安县吴氏宗亲会会长吴胡振宇,他为我们解开了这一谜题。

说来话长,他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述了如下近五百年前发生在红安的历史大剧:

湖北省黄安县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县的。因这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诞生了223位将军,政府于1952年9月将其更名为红安县。红安县算得上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县份之一,“两百多个将军同一个故乡”,“将军文化”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观。然而,在黄安县的建县史上,吴氏家族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不但得到当时政府的赞赏,而且受到朝廷与皇上的表彰。这些故事,彰显着十六世纪的黄安吴氏对泰伯至德家风的传承与践行。同时,这亦是吴氏古老的至德家风在华夏薪火相传的一个缩影。

一、设置黄安县

明朝嘉靖以前的中国版图上,没有“黄安”这个县。据《黄州府志》及清同治8年《黄安县志》等资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麻城、黄冈、黄陂三县各拆分一部分土地和居民设置了黄安县。

建县的原因是因为红安县这块地方是黄冈、黄陂、麻城三县的交接处,紧靠大别山,交通不便,荒凉偏僻,匪盗猖獗。至今红安县民间的一些族谱中仍可看到有关乡民、族人被“毛贼”“土匪”掳走的记载。被盗匪残害的百姓到黄冈、麻城和黄陂去告状,三个县的官员都表示,这块地方非其管辖。其实关键是离三个县的行政中心都很远,管理难度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由于地方偏僻,百姓遭土匪的祸害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官府不管,老百姓只好自己组织起来自我保护。民众在山上砌城堡、挖山洞,每个城堡或山洞的面积均有七八平方米左右,勉可容纳一家人。在土匪猖獗时,权作躲避之所。这样的生活情景,这样的社会秩序,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都导致着诸多的困扰。

这样的状况,首先引起了当地乡绅的重视。麻城县的秦钺和李大夏两位监生,于明朝嘉靖21年(公元1542年)上书朝廷,请求建立一个新县,管辖“三不管”的地方,以改善这里的政治、社会之混乱。此议在当地(即后来的黄安辖区)出生的户部尚书耿定向的全力支持下,于明嘉靖42年(1563年)朝廷正式批准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黄陂的滠源乡8里甲,黄冈的上中和乡12里甲新建一个县。这就是黄安的置县之始。

二、吴望鲁在建县中的谦让奉献精神

朝廷核定了新建县衙的管辖范围,同时任命了县官。到任县官的具体事宜,第一就是修建官员办公和居住的县衙。经过勘测,选定的位置就是当地吴黄两姓的祖坟山。新县衙奠基,首先就要挖掉两姓的祖坟。在国人的文化情结中,挖祖坟是无法容忍的天大之事。何况这次挖的不是三两座,而是两大家族几百年的众多祖坟,且无任何补偿。对此,吴黄两族坚决反对。

县志记载:“两氏后裔泣阻不许启迁祖茔。而效力者藉君命煌煌,欲倚势用事。”也就是说,督办建县衙的官员准备倚仗皇帝关于建县的圣旨,动用专政工具暴力平坟。眼看一场血腥冲突就要发生。这时,吴氏家族中最有威望的绅士吴望鲁站了出来,对族人晓以建县之大义,奉劝大家遵旨迁坟。同时,他第一个带头把自家祖坟迁走。在他的劝说和带动下,吴姓族人纷纷行动。很快把多数祖坟都迁了,但还有少部分坟没有动,有的属无主之坟没人管,有的坟因后人贫穷或者无劳力迁不了。鉴此,吴望鲁出钱给予资助,使所有本族坟墓得于迁移改葬。人多坟多的吴姓迁了,黄姓只好跟着迁坟。由于吴望鲁的无私奉献与鼎力支持,使县衙得以按计划动工兴建。

县衙建起后,县官面临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建县城。中国古代的县城与现代意义上的县城有很大不同。最显著的标志,必须有城墙,墙外挖深壕灌水,形成护城河。工程浩大。在修筑县城墙围过程中,发现仅靠挖护城河的土远远不够。到远处挖运荒山土石耗费太大,就近农田取土方便,然农田必毁,农民必定强烈反对,弄不好激起民变。县官再次遇到难题。在这又一关键时刻,吴望鲁了解情况后,主动提出把自家祖传的紧挨城墙的数十亩良田捐献出来,用于取土筑建城墙,从而解决了县城建设的又一难题。

吴家对建县的贡献远不止上述两事,知县应存初撰写的《赠琏分长房五世东山公家传》中写道:“有吴望鲁东山先生者,天佑公之裔也,居城西北隅。余莅任茅茨未剪,官署尚在荆棘中,常馆其家。”县官去到一个刚批准建立的县上任,没地方吃住办公,把吴家当作临时办公和生活的场所。吴望鲁倾其家资支持建县,不仅有利于国家政治,更是为当地民众和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

于上可知,吴望鲁家族为支持建县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可歌可泣的贡献。从而,我们亦可从中感悟到泰伯至德家风谦让奉献精神的薪火相传。

三、县衙与朝廷对吴家的回馈

建县的总指挥、知县应存初充分肯定吴家所作出的贡献。县志有载:“应公欲与之京,公以老力辞。应公叹异曰:倡义捐田,有功于国,解囊助葬,有功于家。此而不褒,何以劝善?应公悯公行谊,爰名其塘曰培城。赐姓扶氏,颂传以致不没。嗣是子孙遂以为氏。”

这段叙述说明知县应存初为回馈吴家的贡献,做了三项工作。

一是邀请吴望鲁进京当面向皇帝汇报,为他争取褒扬。在任何时代,这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事,可是吴望鲁婉言谢绝了。吴望鲁的风范亦彰显着泰伯公“让王淡泊”的精神。

二是命名“培城塘”,以纪念吴家的贡献。吴家献出用于取土的几十亩良田被彻底毁坏,成了一个巨大的深水塘,县令应存初将其命名为“培城塘”以为永久纪念,同时规定,塘里的水和鱼归吴家所有。这件事情很简单,县官一句话就定了。对这个回报,吴望鲁没有拒绝,“培城塘”的名号从明朝叫到今天。

三是请皇帝给吴家改姓。这件事还是因为应知县向朝廷争取褒扬而引起。既然吴望鲁不愿意到京城面圣,他就谋划向皇帝写奏章,全面阐述吴家在建县过程中的功德。应存初还打算请皇帝为吴家的祖上追封一个荣誉,在奏章写作过程中,调查吴望鲁祖上的情况,得知吴望鲁祖上原籍江西饶州,祖先吴天佑是明洪武举人,与弟天祥宦游楚北,爱其山水清秀,安家于此。得知这一情况,应存初一喜一忧。喜的是吴望鲁祖上就是本朝开国皇帝时代的举人,奏章中写进去更有份量。忧的是这个名字。“吴姓未为不美。但公祖名天佑,凡人而无天佑则难矣。吴固非无也,字异而音则同焉。”应存初怕皇帝听了这个名字见怪,反而弄巧成拙。他想起上古时有古帝“扶风氏”之姓,就将“吴”改成“扶”,“扶天佑”三个字,一听就是百姓扶佐天子,天子保佑百姓,把封建皇帝与百姓的关系说得水乳交融,皇帝一定高兴。应存初在奏章中将吴天佑改成扶天佑,吴望鲁改成扶望鲁。奏章送上去后,朝廷了解其中原委,体恤黄安官民一片苦心,经过商议,将“扶”改“胡”。其含义是:《逸周书,谥法解》中规定: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于是御赐“胡姓”。改姓之举,意味着皇帝肯定吴望鲁的行为保护当地百姓安康长寿,体现了朝廷对吴望鲁家族支持建县行为的充分褒赏。

历史上皇帝赐姓是千载难得的殊誉。然而在那个时代的氛围中,也是不敢不接受的,不接受则有“抗君命”之罪。吴望鲁和族人接受了这一荣誉,全部改为胡姓。同时族人共同议定:虽然遵旨改姓,亦不能忘记祖先,后代活着姓胡,死后墓碑上仍刻吴姓。直到今天红安县城北胡家湾全体胡姓人还是这样做,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和“本”,活着姓胡死后回归姓吴。

由此可知,吴望鲁支持建县最有可能得到好处的机会,是进京见皇帝,有希望被封个官。然而,他却拒绝了。他接受的两项荣誉都是虚的,不存在实际上的利益。

四、至德精神 薪火相传

历史已跨越了400多个春秋,望鲁公胄裔已昌盛到1600人左右,他们于2012年将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老祠堂拆除重建,新建祠堂耗资40万元,蔚为壮观。祠堂的重建,表达着当代望鲁公裔孙不甘落后、与时俱进,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今天的红安祠堂,蕴藏着吴氏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望鲁公以来的重要事件。凡此,都表达着他们慎终追远、牢记祖宗功德、传承至德精神的思想情怀。

泰伯公以孝友和爱的情怀,让王奔吴;以诚挚守信的态度断发文身,融合荆蛮;以谦让包容的心胸,入乡随俗团结蛮人;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发展农桑,开渎筑城。三千年来,这些文化基因一直在吴氏家族薪火相传。千百年来,吴氏英贤辈出,群星璀璨,无不表达着泰伯至德精神的光辉。400多年前,发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的真实故事,任人感动。今日回望,依然感人肺腑,让人回肠荡气。

我们相信,今天的望鲁公裔孙在至德家风的哺育下,必将自强不息,再创辉煌。

让我们永远高擎泰伯至德精神的旗帜,行健不息,为实现列祖列宗的千年期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