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吴中蕃著名诗人官至重庆知府礼部吏部郎中

发布时间:2025-04-29 21:19 来源:至德天下网
      至德天下网(吴蜀丰)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以旷古绝伦的胸怀壮举三让天下,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被千古颂扬。孔子《论语》第八篇《泰伯》,司马迁《史记》第三十一篇题为《吴泰伯第一世家》均有记载。康熙皇帝题赠《至德无名》,乾隆皇帝题赠《三让高踪》牌匾。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位于江苏无锡的清名桥附近。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
      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吴姓有过七次建国史,在中国百家姓中目前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800余万人。无论在政坛、军事、工商、科技、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分布于中国110多个县市。吴语在全球国际语言排名第十,在中国七大方言中排名第二,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之一。据《现代汉语》记载,吴语语系人口占中国总人口7.2%,高于闽语语系的5-7%和粤语语系的4.0%。目前讲吴语人口大约九千余万人。            
      中国百家姓中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吴文化节”自2006年开始举行“吴文化节暨泰伯祭祀大典”。由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主题为“传承吴地文明、彰显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明无锡”‌。自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举办至今已举办18届‌。吴文化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祭祀泰伯典礼、书画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吴文化节已成为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泰伯庙会打包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当代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70余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其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如钱伟长、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吴姓名人数不胜数,书画名家如唐朝画圣吴道子,明代著名画家吴伟,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清末画家吴友如、清初书画家。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天主教传教士吴历、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中国近代画家吴法鼎,中国明代著名作家、官员吴承恩,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吴姓开国将军48名。国民革命军吴姓将军79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的吴姓将军16名。           
      吴姓在医学界也是人才辈出,南宋御医吴源,明代医学家吴延龄,撰有《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明代医学家吴嘉言,著有《医学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著作的《温疫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神医之一保生大帝吴夲用一针救了皇妃,三国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弟子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安宫牛黄丸”发明制造者吴鞠通。清代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外治之宗”吴尚先。清代医学家、藏书家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成方切用》、《勿药元诠》、《伤寒分经》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书籍。明代医学家吴昆,著有《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籍。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吴瑞甫,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种。近代医学家吴克潜,著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该辞典从几百种医籍中采集4000余种疾病,按病名首字笔画顺序排列。每种详注病源、症状和治法。凡有分歧者均一一列述,所引之方,多为古今成方。《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儿科要略》《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著作。            
      当代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研究专家吴新智。乾隆皇帝题名《医宗金鉴》总编撰吴谦裔孙吴氏至德堂中医第十代传承人吴风平,著有《吴氏九世中医秘验方精选》《吴氏中医秘验方精选》《房事与性病秘验方集锦》《吴氏九世中医神奇秘验方》《中华名医验方精选》《易经正宗》《易经求真》《易经解密》《小儿推拿》《肿瘤癌症的临床诊治》《针灸临床运用》等专著25部。第十代中医传承人、黔苗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恒等。            
      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旳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五十世孙吴权于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裔,在越南200多个姓氏中吴姓排名第六。东汉时吴风进入朝鲜,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排前20名。吴姓移名在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及欧美等地,吴姓子孙几乎已遍布全球。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始祖黄帝的母亲,正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名叫吴枢。《三国演义》吴国孙坚之二夫人吴国太(孙权之母,亦称吴太夫人)。刘备四夫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称吴夫人。历经六朝,辅佐四帝,宋高宗的皇后吴瑜,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            
      当代吴姓人才辈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美国“核弹女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台湾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  
      吴中蕃(1618-1695),字滋大,一字大身,晚年别号今是山人,明朝末年贵州贵阳人,著名诗人。早岁通经,青年时曾漫游吴越等地。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举人。正当踌躇满志,想一展宏图时,明朝灭亡,清兵入主中原。他自认为是大明遗民,抱定"守节奉明"之志,曾在南明永历年间出任遵义知县、重庆知府、礼部仪制司郎中兼吏部文选司郎中。因劝阻永历帝从安龙西迁昆明而得罪皇帝,罢官回到贵阳隐居于党武龙山。他刚直不阿,不随波逐流。清王朝知他是一位有影响的地方名士,曾几次派员来请他出山为官,都被他婉言回绝。吴三桂镇守云南,派人寻访他,他曾到云南任总理部曹。不久,他发现吴三桂有自立为王的野心,便脱离回到贵阳。后来吴三桂又两次派人来逼他出山,他终未就,而是搬到密林中的石板镇芦荻寨隐居。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应贵州巡抚卫既齐之聘,曾主纂《贵州通志》。

      他是明末清初贵州的著名诗人,一生孜孜不倦,诗作累累,凡一千零九十一首,催人奋进。诗集有《敝帚集》、《响怀集》、《断矾草》、《断矾草二集》等,《黔诗纪略》录其诗395首,编为四卷。他奖掖造就了新一代诗人,其中最出色的是誉满京华的周起谓。

      早岁通经,青年时曾漫游吴越等地。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举人。正当踌躇满志,想一展宏图时,明朝灭亡,清兵入主中原。他自认为是大明遗民,抱定"守节奉明"之志,曾在南明永历年间出任遵义知县、重庆知府、礼部仪制司郎中兼吏部文选司郎中。因劝阻永历帝从安龙西迁昆明而得罪皇帝,罢官回到贵阳隐居于党武龙山。



      清代著名文学家孔尚任曾为他的《敝帚集》作序说:"黔阳之有诗,自吴滋大始。"对吴中蕃诗在贵州文坛的地位给了很高的评价。



      【‌知府】清朝时期的‌知府‌在职权和行政级别上,最接近现代中国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兼任‌市长‌的职位,属于‌正厅局级‌官员。‌行政级别与职权范围‌ 清代知府为从四品(少数重要府为正四品),负责一府的行政、司法、财政、民生等全面事务,相当于现代地级市的党政一把手。其职权包括宣布政令、考核属吏、审判案件、征收赋税等,与现今市委书记和市长联合管理的职能高度重合。与现代官职的对应关系‌ ‌地级市市委书记‌:负责全面领导和决策,对应知府的“总领属县”职能。‌市长‌:主管行政执行,对应知府的“治理百姓、征收赋税”等具体事务。部分权威来源提到,特殊府(如清末的奉天府、顺天府)的知府因辖区重要,可能接近副省级,但此类情况较少。
‌与其他观点的对比‌ 有观点认为知府类似‌省长助理‌或‌省委常委‌,但多数资料指出其实际管辖范围更接近地级市。历史上知府的演变(如宋代“权知府事”)也支持其作为地方核心行政长官的定位。知府的综合权力与现代地级市党政主官最为匹配,但需注意清代地方行政层级(省-府-县)与现代(省-市-县)的差异,其实际影响力可能略大于今天的普通地级市。
      【部郎中】吏部郎中是六部下属各清吏司(如文选司、稽勋司等)的主官,负责具体事务执行与管理,品级为正五品。其职责范围包括官员勋级考核、名籍管理(类似现代人事档案)及丧养事务,部分职能接近今天的干部管理局或人事司局。现代官职类比‌ ‌相当于正厅级(司局级)干部‌:如中央部委下属司(局)长或省级厅局负责人。在行政层级上,低于尚书(部长级)和侍郎(副部长级),但作为部门实际执行者,权力集中。历史背景补充‌ 明代吏部因掌握人事权地位显赫,其下设四司郎中需通过科举选拔,通常由进士出身者从主事(正六品)逐步晋升。例如明末莱阳人宋应亨曾任吏部稽勋司郎中,其经历反映了该职位的晋升路径与地方望族的政治关联。吏部郎中的职权与级别与现代中央部委司长省级厅局长最为接近,属于核心业务部门的实权岗位。

      【礼部郎中】相当于现今的司局级官员(如外交部司长或文化部司长)‌职能定位‌ 礼部郎中在明清时期属于礼部下属的司级官员(正五品),主管具体事务的执行,如礼仪外交教育等。其职能范围与现代中央部委的司局级官员(如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等)较为接近。层级对比‌ 礼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级(从二品),而郎中作为其下属,品级低两级,对应现代行政体系中的正厅局级。这一推断与搜索结果中“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的逻辑链一致。补充说明‌ 由于古代官职体系与现代不完全对应,实际职能可能涉及多个部门。例如礼部郎中若主管外交事务,则更接近外交部司长;若主管科举教育,则可能对应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需结合具体历史时期的职责划分进一步分析。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wsf905080184@qq.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 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