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战略联盟 >

《周文化丛书》“典故卷”自序

发布时间:2019-10-14 10:41 来源:中国报道

文/郑鼎文

历经一年多时间,我所编撰的《典故卷》(属于《新编周文化丛书》之一)总算勉强完成了。这就需要写个序。请人写吧,能写的人一般都很忙,时间也可能拖得长一些。更重要的是,这等于给人出难题。因为要写序,就得通读全文,反复斟酌,实在不容易,这对工作压力很重的先生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于是我咬咬牙,暗暗地说:干脆自己写好了。好在自己对自己写的东西很熟悉,趁热打铁,也许相对来说不是很难吧。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一般而言,典故的含义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典制和掌故;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是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和事件。

《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同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不过,这仍然是有争议的。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说法都失之笼统。首先是“引用”一词即用的不甚确当。引用就是援引。考据中的引证,小说笔记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难道这种引证、引用都是用典?考据、小说笔记难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称之为“文”的注明出处的引语与考据、小说笔记的大段原文直录就其本质讲应该说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类显然都应与典故划开。其次是“有来历出处”的说法更失科学。“有来历出处”只能作为典故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并非“有来历出处”的词、包括暗引的语句都可以视作典故。古人为诗著文,颇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一部《辞源》所收的词有多少没有不同时代的用例呢?如果说前人用过,后人再用即是“有来历出处”,那么《辞源》岂非成了典故辞典?现在出的典故之书之所以划不清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与典故之间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上述辞书对典故的这个释义上。他认为必须加上一个限定,即“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所谓“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词义角度上讲,用典的词语必须具有源出的语言环境义,因而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便无法了解该词语何以具有那样一个并非词语字面所具有的词义。这类词语多由源出语言环境高度概括、缩略而成。如“河洲”用写男女爱恋或称美后妃之德,源于《诗经·关雎》之意;成语中的“三人成虎”用写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源于《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又如名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缩略而成的“古稀”等均属此类;二是从构词角度讲,词语形成与源出语言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即没法理解其何以为词。成语中的“逃之夭夭”之用“夭夭”来言“逃”等即属此类。语典有了上面这样的界定,显然就能把它和一般成语及引语、普通语词等划分开来。

当然,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典故,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类:一是成语典故,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二是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三是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四是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吹箫引凤等。

与典故意义相近的还有掌故。掌故是指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它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东晋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大大超出普通人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以上这些话语,仅是我学习、选编的有关基本资料,为的是让人们能对典故有个初步的印象。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典故的一些理解。

其一,典故,简而言之,必须有典有故。有典无故不成典故,有故无典亦不成典故。所谓典,就是可以作为标准、法则的东西,比如典范、典章、经典著作等等;所谓故,就是故事,能流传下来的故事,总是有感染性、有吸引力、有教育意义、有示范价值的。比如文王礼贤、握发吐哺、甘棠遗爱等等。

其二,典故,往往是与传奇人物和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女蜗补天、后羿射日、一鸣惊人、四面楚歌等等。

其三,典故,总是有价值、有意义、有哲理、有震撼力,可以反复使用、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的,往往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可以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像韦编三绝、大义灭亲、鞠躬尽瘁、刮目相看、老当益壮等等。典故中,有荡气回肠的千秋绝唱,有万古不朽的名言警句,有百代流芳的民族之魂,有振聋发聩的常鸣警钟。典故是强心针,可以振奋精神;典故是清醒剂,可以使人理智;典故是安神丸,可以使人恪守职责;典故是精神食粮,可以使人心灵充实;典故是北斗星,可以指引方向。

关于对典故的诠释和理解,权且先说这些。至于周文化历史典故,我想只不过限定了一个时空范围而已。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周室800年江山创业肇基的圣地。所以这方面的历史典故,不只涉及岐下周原这段历史,还要涉及整个周朝的全部历史,包括先周、西周和东周列国时期。这一点,是有必要说清的。

我编撰的一些典故,有些了解底细的朋友不大认同,认为算不上典故。比如太王迁岐、姜尚说卜等等。其理由在于,典故是约定俗成的,过去谁也没有把这些列入典故。就一般意义而言,这些说法确有道理。不过,跳出已有成见的圈子,往深处想一想,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比如说吧,但凡典故,都是后人认可并宣传出来的。只要有故事,有重要意义和示范价值,不是就可以成为典故吗?不见得我们之前的人就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完了,在这方面仍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就以大家认可的典故“苏武牧羊”来说吧,不就是除了曲折动人的历史故事之外,还有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吗?那么再拿“太王迁岐”相比,不是也有非常感人的故事情节、还有金子一样闪光的仁义道德吗?就连大圣人孔子也把太王的举动赞誉为“仁义得国”的典范呢,怎么就不可以成为典故啊!又以“姜尚说卜”来谈吧。在那凡事占卜成风的很迷信的古代,姜尚面对伐纣大军即将出发、而占卜结果却连连显示大凶、众人大惊失色、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断然将占卜所用龟壳和蓍草从神案上一把扫下来,大声说道:“枯骨死草,毫无灵性,能知道什么吉凶?纣王暴虐无道,天怒人怨,灭商兴周,上合天意,下合人心,事不宜迟,立即出兵!”结果呢,牧野之战,一举灭商。像这样的震撼人心的极有教育意义的传奇故事,怎么就不能列入典故呢?所以这些工作是有待于我们来做的。

在此,不妨再说这么一个著名的典故,也许更多的朋友就明白典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武则天在位时的宰相狄仁杰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曾做过并州法曹参军。当时他的父母远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次,狄仁杰外出办事登上太行山,由于久别亲人,思乡情切,不由向河阳方向远眺良久,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着。狄仁杰顿生感慨,指着那片白云对随行的人员说:“吾亲舍其下。”意思是他的双亲就住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怅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渐渐散去,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就是“白云亲舍”或“白云望亲”的典故。这件事不太大吧,但由于狄仁杰是历史名人,,此事又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加之远离家乡怀念父母是人之常情,因而就成了典故而流传下来了。看来典故的要素和组合就是这么一回事,并不神秘。那么,只要具备这些要素而因种种原因尚未成为典故的,也就可以做相应的工作了。事实上,典故也处在动态的发展中,像水门事件、乒乓外交、四五运动等当代的事件也被吸收进来了。至于过去的,应该说也不是就不可为。

鲁迅在《华盖集》)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大浪淘沙,冲走的是沙子,留下的是真金。我想,作为被历史长河冲刷不去的典故,确实是闪闪发光的“真金”,具有永恒的价值,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体现着“中国的灵魂”,承载着前人的智慧,昭示着先哲的美德,寄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经常品味这些典故,从中得到启迪,汲取营养和力量,那么我们炎黄子孙、周公后裔“将来的命运”一定是不错的。

就谈这些,也算是个自序吧。

至于《周文化丛书》的总序,那是我国文史界考古界一代泰斗李学勤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宗兴等人写的,在此就不再多说了。

【作者简介】郑鼎文,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大雅礼乐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县社科联副主席,县政协文史研究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范家营高中校长和县老年大学首任校长,著有《周文化丛书》“三王卷”“典故卷”、《周公演义》《品味周公庙》等9本书,在报刊发表文章500多篇。先后应邀参加了武汉、成都、兰州、上海、宝鸡、西安、天水等地的30多场学术研讨会。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