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开宏公后裔吴联吴湘维家的孝亲故事
至德天下网讯(吴俊杰 吴国良 湖南长沙报道)在星城长沙的烟火深处,有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四世同堂的屋檐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因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吴氏“至德至善”的家风如湘江水般绵长流淌。这里是开宏公第22代后裔吴联-吴湘维的家,一个被宗亲们赞为“家庭模范”的所在。当至德文化传播网的探访者推开那扇仍贴着春联的大门时,看见的不仅是一家四代的温情日常,更是千年家风在当代最生动的注释。
一脉相承:开宏公后裔的家风密码
吴氏家族的“至德”二字,源自先祖泰伯、仲雍三让天下的典故,历经千年沉淀,早已化为刻在族人血脉里的基因。开宏公一脉自迁徙至湖南以来,始终以“孝亲睦邻、行善积德”为家训核心,在长沙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已传至第26代。吴联作为“大字辈”后裔,名字里的“联”字,仿佛早已注定要将这份跨越时空的家风与当下的生活紧紧相联。
“爸爸常说,我们吴家的人,走路要挺直腰杆,待人要掏心窝子。”爸爸坐在客厅的藤椅上,指着书架上泛黄的族谱说。那套用黄布包裹的族谱里,密密麻麻记载着开宏公后裔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关于坚守的故事。吴联的父亲吴十一公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好人,年轻时志愿去新疆支边,远赴边疆支边建设。晚年坚持照顾患病的妻子,80多岁的老两口相互扶持渡过一个金婚、一个钻石婚纪念日。这些身影早已深深烙印在吴联的记忆里。
“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却总把仅有的白面馒头分给邻居家的孩子。”吴联的妻子李秀峰接过话茬,手里正择着给老人准备的青菜,“他说,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要做在实处的。”正是这样耳濡目染的教育,让“孝”与“善”成为这个家庭无需言说的默契。
如今,这本族谱被吴联的姐姐吴湘维用手机拍成了电子版,存放在家族群里。“不管我们走多远,根都在这里。”吴湘维说,每次家族聚会,长辈们都会翻开族谱,讲述先辈的故事,那些看似遥远的家训,就这样在一次次讲述中,变成了孩子们看得见、学得到的行动指南。

风雨同舟:透析室里的亲情接力
这个看似平静的家庭,其实早已与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吴联的母亲张新华奶奶今年88岁,三年前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每周需要到医院进行2-3次透析治疗。这个消息曾像一块巨石,压在全家人的心头,但很快,一场无声的亲情接力就此展开。
下班六点的长沙,街道上全是车水马龙的回家洪流,吴联和吴湘维姐弟已经开着车载着母亲往医院赶。“妈,今天天热,需要把空调开大点吗?”他一边叮嘱,一边小心地调整着车速。透析需要四个小时,这期间,他们姐弟从不离开医院,要么守在病房外的长椅上,要么就去食堂给母亲打一份温热的粥。“医生说妈肠胃弱,外面的饭不放心。”他的车后备箱里,永远备着一个保温桶,那是给母亲准备的加餐。
每周二和周四,接力棒会交到女儿吴湘维和女婿孟建国手中。孟建国是一名退休财务工作者,为了陪岳母透析,他特意留出时间,每次都是提前半小时到医院挂号、取药。“爸年纪大了,我们年轻人多分担点是应该的。”孟建国憨厚地笑着,手里拿着记录母亲血压、血糖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三年的数据,精确到每天的早晚两次。
吴湘维则成了母亲的“专职陪护”,透析时母亲容易犯困,她就坐在床边轻轻按摩老人的手脚;母亲胃口不好,她就变着花样做些软糯的食物;甚至连老人喜欢的湖南花鼓戏,她都下载到手机里,在透析时轻声播放。“记得小时候发烧,妈背着我走了三公里山路去医院,现在该我陪着她了。”说这话时,她正用棉签蘸着温水给母亲润嘴唇,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
儿媳李秀峰则承担了家里的后勤保障。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按照医生的嘱咐给老人准备低盐低脂的饭菜;老人夜里起夜频繁,她就睡在隔壁房间,床头放着一个小夜灯,只要听到动静就立刻起身;换季时,她总会提前把老人的衣物晒得暖暖的,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床头。“婆婆待我像亲闺女,我伺候她是本分。”李秀峰擦着老人用了多年的搪瓷杯,杯身上的“福”字早已磨得模糊,却盛满了跨越血缘的亲情。
四个儿女,像四季轮回般无缝衔接,让这条充满艰辛的治疗之路,始终铺满温暖的阳光。医院的护士们都说:“张新华奶奶真是好福气,每次来透析,身边都围着孝顺的孩子,比亲儿女还贴心。”

日常即修行:平凡日子里的至善微光
在吴联-吴湘维家,孝亲从来不是节日里的刻意表演,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修行。走进这个略显拥挤的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客厅墙上的全家福:前排坐着精神矍铄的两位老人,后排站着笑盈盈的儿女女婿,最小的曾外孙正趴在爷爷肩头,手里拿着一个红彤彤的苹果。照片里的每个人,眼神里都透着一种踏实的幸福。
每天晚饭前,家里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仪式:吴联会给父亲泡上一杯热茶,李秀峰会把饭菜端到母亲面前,等两位老人动了筷子,其他人才能开始吃饭。这个看似简单的细节,他们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小时候看爸妈这样对爷爷奶奶,现在就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吴联说,父亲今年86岁,身体还算硬朗,但耳朵有些背,每次说话,他都要凑到老人耳边大声说,从未有过一丝不耐烦。
周末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吴湘维和孟建国会带着孩子回来,客厅里立刻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围着爷爷奶奶撒娇,孟建国则陪着岳父下棋,吴湘维和李秀峰在厨房忙碌,吴联则负责给父亲读报纸。“爸喜欢看时事新闻,我每天都把重要的新闻记下来,周末讲给他听。”吴联的笔记本上,歪歪扭扭记着国内外大事,旁边还标注着“爸感兴趣”“可略过”的字样。
两位老人的房间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床头柜上放着常用的药品,标签上用大号字体写着服用时间和剂量。“妈记性不好,我们就想了这个办法。”李秀峰指着墙上的日历说,上面用红笔圈着透析的日子,旁边画着简单的示意图:周二是女儿的头像,周四是女婿的头像,周六是儿子的头像。“这样妈一看就知道谁陪她去医院。”
去年冬天,张新华奶奶因为并发症住院,四个儿女轮流在医院陪护,整整一个月,没有一个人喊过累。吴联当时正在新华书店做志愿者活动,白天在社区忙碌,晚上就睡在医院的折叠床上;李秀峰把家里的钥匙交给邻居,请她帮忙照看父亲,自己则在医院里寸步不离;孟建国干脆安排了长假,24小时守在病房外;吴湘维每天往返于单位、医院和家之间,既要处理工作,又要照顾孩子,还要给母亲送饭菜。
“那段时间真是难,但看着妈一天天好起来,就觉得啥都值了。”吴联的眼眶有些湿润,“爸私下跟我说,没想到老了还能享这样的福,其实我们做的,比起父母当年为我们付出的,根本算不了什么。”

薪火相传:家风里的时代回响
在这个家庭里,家风的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像湘江水一样,在代际之间循环流淌,滋养着每一个人。吴联的儿子吴傲去年研究生毕业,已经在北京一家研究所担任了重要科研角色。他从北京回到长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爷爷捶背,虽然手法还很稚嫩,却做得有模有样。“每次看到孩子这样,就觉得老祖宗的东西没丢。”吴十一公老人笑着说,脸上的皱纹里都盛满了欣慰。
吴湘维的女儿孟文菁在网文里写道:“我的外婆生病了,妈妈和舅舅轮流陪她去医院,他们说,照顾老人是应该的。我也是孩子的母亲了,也要像他们一样。”这篇网文被转载很多次,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孟建国原本不是吴家人,但联姻吴家四多年,早已把这里的家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不仅孝顺岳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也更加尽心,还经常在单位里讲述吴家的故事,带动了不少同事。“好的家风是会传染的,”孟建国说,“现在我们单位好多年轻人都开始学着多回家陪陪父母了。”
开宏公一脉的宗亲们说起吴联-吴湘维家,无不竖起大拇指。“他们家是我们全族的榜样,”宗亲会的吴老先生说,“至德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文字,就是像他们这样,一代一代做出来的。”每年清明节祭祖,吴联-吴湘维家的故事都会被当作典型讲述,激励着更多宗亲传承家风、践行善举。
如今,两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状态很好。张新华奶奶每次透析回来,都会拉着儿女们的手说:“拖累你们了。”吴联-吴湘维总是笑着回答:“妈,您养我们小,我们养您老,这是天理。”简单的话语里,藏着最朴素的真理,也藏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结语:至德无声,大道至简
离开吴联家时,夕阳正透过老樟树的枝叶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客厅里,吴联正陪着父亲看电视,李秀峰在厨房忙碌,吴湘维和孟建国带着孩子在给母亲读故事,笑声像风铃一样清脆。这个普通的长沙家庭,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振聋发聩的誓言,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至德至善”的家风写成了最动人的生活诗篇。
开宏公的后裔们或许早已散落在天涯,但只要这样的家庭还在,只要这样的坚守还在,那穿越千年的家风就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湘江的水,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奔流,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吴姓族人的心灵。
愿吴联-吴湘维家的故事能像一粒种子,在更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愿每一个家庭都能从这份坚守中汲取力量,让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而对于吴联和他的家人来说,最好的传承或许就是:明天醒来,继续像今天一样,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把简单的陪伴写成传奇。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