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书画艺术 >

书房杂话

发布时间:2018-09-17 12:38 来源:天下吴氏

我简略地介绍了虞山砚的特点。虞山的砚石称赭石,当年黄公望作画时,就曾用此石当颜料。赭石在虞山虽然平常,但要想找到能适合制砚的,也不那么容易,一来,赭石是一层一层的,多为碎石,或带密集的裂纹,不易得一块又厚又大的整石;二来赭石硬度不高,大多很软,用手能掰断,拿硬度不够的赭石做砚,磨磨擦擦容易走形,也容易掉角。所以找一块硬度够、又没有裂纹的砚石,真是很难。还有一个段子,是说清末的画家沈石友,赠送吴昌硕一方虞山赭石砚,吴氏作画要用赭色时,就拿出此砚,用牛皮胶渗水研磨,赭色散出,便可当颜料使用了。这当然是传说了。不过用虞山的赭石砚磨了的墨,书写的字,在日光或灯光映照下,会发出赭红色的晕光,这倒是别的砚台所办不到的。

我有一次买砚的经历,也颇值一说。大约二十年前吧,和一个朋友在青年路古玩市场闲逛。在一个摊点上,看到一方砚(摊主说是端砚,我拿不准)。砚很大,工艺也很讲究,有铭文,还雕有一行篆字,下有落款(内容忘了)。我喜欢这方砚的庄重、质朴,看样子,用过的人也有点风雅,否则不会题字落款。一问价,不贵,在我接受的范围内。要不要买呢?我喊来同行的朋友,请他看看,拿拿行情。朋友是书法家,也爱收藏点杂件,比我更懂行情。他拿起砚,左看右看,又是掂又是摸的,最后不屑地说,不值。我们又分头瞎转去了,待我回来时,那个摊主认出了我,叫住我说,那方砚,叫你朋友买走了——他自己想要,混弄你的。原来这样。

古今文人的书房里,最不缺的,就是砚了。砚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有时也可是寄情、励志的载体;也可以闲玩、欣赏的文器。蒲松龄有一方名砚,是金石名家李希梅送给他的,砚盒上刻有蒲松龄在柳泉下的著书图,并雕有一联,云:“柳泉酿才才才孤鬼寄真意;文章憎命命命丹心留人间。”废名在《三竿两竿》里说:“苦茶庵长老曾为闲步兄写砚,写庾信《行雨山铭》四句,‘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那天我也在茶庵,当下听着长老法言道,‘可见他们写文章是乱写的,四句里头两个花字。’真的,真的六朝文是乱写的,所谓生香真色人真难学也。”这里说的“苦茶庵长老”是指周作人,周氏在给友人题的砚铭,引用的是六朝人庾信的句子,还对该句进行了点评。且不说点评是否得当,只是能在砚上刻有这样的铭言,也是一件大风雅的事。小说家徐东先生不知从什么时候,突然开始玩起了石头,而且玩的是原石,即未经人工削磨过的,各等纹理、造型的都有,最神奇的,就是天然的砚石,这些“砚”,体量不大,砚槽明显,纹理精致,不仅可观赏、把玩,也是确可以使用的。

我也藏有一方砚,不是为了用,而是看。这方砚是卖旧书的朋友送我的,特精。颜色不是传统的黑色,而带有点赭黄(当然不是翁同龢所用的红研了),有漂亮的纹理,黄赭相间,理黄者丝赭,理赭者丝黄,且变幻无穷。用手摸上去,光滑细腻,如幼儿的皮肤。砚上的图案是一组荷塘图,荷叶、荷花、荷梗,相互穿插交错,甚至荷叶上的露珠和藏在荷叶下的青蛙都活灵活现。雕工更是好,采用圆雕和镂空配合的技法,结合细刻和线刻,又巧妙地利用了黄赭纹理,使图案看上去像上色一样的逼真、干净、利索,整个外形大气而考究。我曾经在家乡的小作坊里雕刻过水晶,知道刀痕和凿口不易消磨,要用滑石和水麻细砂反复匀磨才能见效。但此砚不仅凿口平滑,且柔润溜手,显然是经过精心处置的。

如今,我把这方砚摆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原来占领它位置的是一个带红木底座的水晶雕件,我把它移走了。我在静坐思考时,会出神地看着它。有时也并非要看出什么来,只因为有它在我眼前,成了一道丰富的风景,便能使人心安、心静,足矣。

朋友送我一盒胡开文的五彩墨。墨的模样很考究,装帧也很精,锦面镶玻璃的盒子,五块墨五种色,排在盒子里,栩栩生辉。这款墨很精致。胡开文的墨都很精。五块不同色彩的墨上,绘有镀金的龙形图案,飞翔的龙,龙首、龙爪十分清晰、生动,像活的一样。我只有这一盒墨,跟随着我搬了几次家。搬家时扔了不少小物件,只有它——真没舍得丢弃。

墨是文房四宝之一,虽然笔有时排第一,纸有时排第一,墨似乎一直排在第二,“笔墨纸砚”或“纸墨笔砚”。第二没有什么不好,躲在第一的后边,不为人注意,又比后两位靠前——纸的普及已经不用多说了;笔更是被多种书写工具所取代;砚呢,成了工艺品、收藏品和书房的摆件;只有这墨,虽然有简化的墨水,但老工艺制作的墨,依然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既能观赏,又能使用,还可收藏增值。这都是墨工的功劳。墨工历代都有,在清代的四大墨家里,胡开文排名也靠后(按年代),另三家是曹素功、汪近圣和汪节庵。随着时间的流逝,胡开文也是后来居上了,直到现在,胡氏的墨还是独树一帜。我对墨没有研究,说不出所以然来。但在冷摊上看过一款墨,真是好,长相酷似一枚银元,只是比银元略大,墨的正面是一幅山水画,背面有两个篆字,还有铭印,内容记不得了。我随口打了个价,价格惊人,没敢再谈。在故宫博物院里,见过一款红色的御墨,椭圆形,配有一个精美的盒子,是清初的产物,多年下来了,墨上还有光泽样的东西闪烁。

关于墨,我也有一件遗憾的事,我读初中时,一要好的同学送我一块墨,宽有一寸五,长有三寸,四边带有云形的图案,墨上有两行书法体的金字诗句。我们读小学时,写字课用的墨,个头很小,像一枚冰糖果子。这么大一块墨,又如此精致,我还头一回见到。我把这块墨当宝贝一样放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用报纸裹起来,一放就是多年,只偶尔会拿出来看看,欣赏欣赏。有一年春天,村上的邻居家的儿子起了“蛙鼓”,就是腮腺炎,半边脸肿得跟馒头似的,她和我母亲相处不错,便上我家借“老墨”——不知听信了什么人的话,说老墨加捣碎的明矾,抹在腮上,病症就退了。我母亲也没征询我的同意,找出了我珍藏的墨,舍不得都给她,就用铁锤敲了一个角,让她拿走了。我回家知道这个事,已经无可挽回。看着少了一个角并且还有一道裂纹的墨,难受了好多天。母亲不知道我并不打算使用这块墨,一来是同学的情谊,二来也是太珍贵。墨被损坏了,每看一次,心里就难受一次,似乎某些美好的记忆也打了折扣。为了忘记这种难受,干脆连那残缺的墨,也不要了。至今想来,当时那种难受的滋味还历历在目。又想到轻易放弃的那块残墨,觉得也是不应该的。

读汪曾祺的散文《七十书怀》,知道画画时可以用一种墨叫“宿墨”,“我的写字画画本是遣兴自娱而已,偶尔送一两件给熟朋友……我的写字画画,不暇研墨,只用墨汁。写完画完,也不洗砚盘色碟,连笔也不涮。下次再写、再画,加一点墨汁。‘宿墨’是记实”。汪曾祺写这篇文章时是在1990年,老先生记述了他于这年的1月15日在一幅“水仙金鱼图”上的题诗:“宜入新春未是春,残笺宿墨隔年人。”这是首题画诗。重述了这诗句之后,又说:“这幅画的调子是灰的,一望而知用的是宿墨。用宿墨,只是懒,并非追求一种风格。”起初我以为这里的“宿墨”是过宿的墨。望文生义,也确实有这么个意思。其实,和真正的宿墨还是略有不同的。真正的宿墨也是要制作的。制作的方法比较简单,即,先把墨汁煮一下,煮至黏糊状,即使是盆底的沉胶糊了,也不要紧。煮好后,把墨晾干。使用时,把干墨泡开,这就是宿墨了,如此反复几次会更好用。用的时候,先蘸水,后蘸墨,墨和水的层次便会清晰地显现出来。大致里说,汪老先生认为的隔宿的墨即是宿墨,也没有错,只不过是省略了一道煮。我有一个画家朋友,也喜欢用汪曾祺那样的宿墨。有一次,是周一,我到他的画室看其作画。他正在画批量的扇面,每幅都是淡墨山水,面前的画案上,除了色碟,还有好几个砚台和墨盘,墨盘里的墨干在盘底上,都裂了口子了。他看我盯着几个砚台和墨盘看,便笑说,这是昨天学画的学生用剩下的墨,正好够我用的。末了又加一句,这墨好用,画淡墨山水,墨汁太浓,走不动笔,拉不开势,就滞涩了,就拘谨了;要是太淡呢,笔一上纸就洇墨。别看这些盘盘碟碟的,样子不上眼,都是好墨啊。他说的好墨,就过了宿的墨。

近日翻闲书,读到常熟大名士翁同龢的“归籍清单”,在众多宝物中,也有墨数种。翁氏是晚清大书法家、学问家,算是一辈古人了,用墨自然是讲究的。清单记录有“红墨(十四定碎小二)”、“墨(大小十二块)又(九定)”、“抄闱墨(一夹)”、“黄红墨(三定)”、“墨(二定)”、“紫玉光墨(四定)”、“纸包墨(八匣)”、“圆墨(一定)”等等。从清单中可以看出,有些墨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黄红墨”、“紫玉光墨”等,当时就已经稀见,发展到现在,更是没有人使用了,成了十足的藏品。我印过常熟书法家葛丽萍的书法体《苏园六记》,她起初用普通黑墨抄写在白笺上,后来又用白墨,抄在黑笺上,更显得古色古香了。她使用的白墨,也罕有人使用了。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