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寻根问祖 >

长沙吴氏落业陕西汉阴南山堰坪铺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2023-11-14 23:15 来源:天下吴氏网
      天下吴氏网讯(吴兆泽推荐)清代前期,位于秦巴山区及其边缘地带的四川和陕南,成为以湖广及闽粤赣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焦点。这场移民运动被史籍和民间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湖广填陕西”。这一时期,从湖南长沙府移民至陕西南部汉阴南山堰坪铺的吴氏,是传氏始祖吴季札的后人。也是汉阴南山规模庞大的古梯田的开拓者。

      《史记》说:古公禀父(太王)所生三子,太白、仲雍、季历,拟传位于季历。太白、仲雍为让位到了句吴,并兴建句吴国。季历生姬昌,姬昌生姬发,姬发灭纣后,封仲雍四代孙周章为吴王,此后便以封地为姓。至仲雍第十九代孙寿梦,寿梦生五子,拟传位于四子季札,而依礼季札不能接受王位,于是前往延陵,寿梦封季札地于延陵,因此季札为延陵吴氏始祖。其后寿梦又派季札转守渤海,封渤海王。因此,延陵堂、渤海堂同是季札一支人。后来,吴家的神龛上便同时供奉开氏始祖神吴太白和传氏始祖神吴季札。孔子读太白让位史时,写了副对联:“先朝至德称三让,史记延陵第一家”,至今吴家神榜上仍书写这副联语。
      《吴氏族谱》载,这一支长沙吴氏是季札一脉相传的后裔,汉唐以来,代有闻人。始太祖丰城公固世姓吴,是元末隐君子,世居江西丰城,故称之为丰城公。丰城公有二子,长子开宏,字佐昌,元末太学生,是吴氏一世始迁祖;次子开敏,字倚正,翰林学士。明初洪武二年(1369)佐昌公(吴开宏)始迁湖南长沙,落业善化县冷木冲,传大路房、柳冲房、高塘房、高桥坝房、金井塘房五房人。

      大路房方来公(吴之远)的十四个孙子中,有两个迁至汉王城,九个先后迁至堰坪铺,质美公、万禄公、吏衡公、维新公、建也公等五人迁居最早。从在堰坪铺成家立业的四个“上”字辈,二十三个“士”字辈,七十七个“敦”字辈,祖孙三代一百零四人,繁衍到“正”字辈、“学”字辈已达几千人。这便是修造堰坪铺古梯田(含吴家坝、寺沟、堰坪、东沟河、黄龙洞)的主力,也是运用和传播疏、导、瀦、泄、种田技术的先驱,(附《吴氏繁衍脉络图》)。在这里,吴氏先祖大规模开荒造田,引水种稻,修造房屋,繁衍生息,培养人才,建祠垒堡,绘制了一幅以梯田为主的南山生态景观图。

      迁陕始祖质美公 质美公(吴上锡),长沙善化冷木冲大路房传人,是又塘大公(吴世玠)之长子,方来公(吴之远)之孙。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1)冬月初七日子时,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3)冬月初一亥时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安葬在堰坪庙垭子(长岭)。
      乾隆十七年(1753),又塘公去世,质美公变卖家产为父亲办了丧事。次年大旱,经人介绍,质美公才被人雇用。一天傍晚,他去探望一位叔父时,刚走上院坝,开着的门却掩上了,质美公停住了脚步,听屋内低低女声:“叫花子来了,把饭菜收拾了,到外边屋里喝茶去。”质美公转身离去,心想,人不自立,下贱如此。此时,南方各省的饥民陆续去四川谋生,陕西兴安府与四川相连,到四川要途经兴安府。虽然清政府禁止流民进住山区,但是南方各省流民见到兴安府一些土地肥沃的地方,依然停留下来,用木头和草搭棚住下,并租种当地人的土地。人们把这种流民称“棚民”。“棚民”越来越多,政府感民之疾苦,便解除了禁令,鼓励西部各地徕揽安置流民。质美公听说后,卖掉好衣之类物品,获钱几百个铜板,独自来到兴安府。当时兴安府属汉中郡管辖,汉中古属四川管辖,所以现在湖南的父老乡亲还是把西迁兴安府的家门称四川吴。质美公到了兴安府汉阴厅的万家朳时,口袋里仅剩八个铜板。这时,有个木商在万家朳建有木厂,招揽劳力,质美公力大身勤,深受木商喜爱,将质美公留了下来,干了一月余,质美公心想,树木伐光,便无活可干,此地山高风寒,又不可耕种,没什么发展,毅然告别木商,离开万家朳来到堰坪铺。

      一日,质美公在一户建房的人家偶遇原先同在万家朳木厂干活的一个劳力,得知房屋主人叫杨建候,这天是杨健候的上梁吉日,质美公便凑了礼金以示祝贺。开席宴客时,质美公独坐一席。原来,当时的陕西人把南方人称作南蛮子,众人都瞧不起这南蛮子,不屑与质美公坐在一席。质美公却暗自欣喜:“好哇,好!好兆头,刚到这里,我就独占一席,预示我在这里有一席之地呀!”于是,质美公决定留下,与杨健候的乡邻一起为杨建候盖房子,没多久,房屋告竣,杨健候特别看中质美公的勤劳、忠实,用丰厚的待遇挽留质美公,质美公从此在堰坪久居,这一年是乾隆二十一年(1757)丙子。
杨健候最先得到了质美公传授的疏、导、瀦、泄之法,粮产大增,家里迅速富裕起来。质美公在杨家干了四五年活,也积攒了些钱,很快就成家立业了。儿子长大后,质美公与儿子士彦、士彬、士瑞、士翯、士衡、士典齐心协力修建了竹园堡子,一大家人幸福安康。他来得早,成家早,得子早,创业早,得福也早。

      一乡善士万禄公 早迁堰坪铺的长沙善化冷木冲大路房人万禄公(吴上钟),文在二公(吴世理)之长子,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岁次甲寅十月初三申时,殁于嘉庆四年(1799),岁次已未六月十一戌时,享年六十六岁。起初安葬在顾家湾太白寨(太平堡)山根。嘉庆末年,五子国仲(吴仕鳌)营有生意,经常跑长水(汉口至汉中),在船上结识了一位颇有名望的阴阳先生,于是请他为父择地迁葬。船顺水行至沙沟段,先生指向天宝山说,那里有一棺好阴地,士鳌公问如何能找到那个地穴,先生答,穴中有个毛狗子(狐狸)窝,找到毛狗子窝,就找到地穴了。士鳌公与四位长兄商量,将万禄公迁葬到天宝山,坐艮向坤。
      乾隆二十七年(1763)三月,吏衡公(吴上铨,万禄公二弟)病死在堰坪杨健候家,万禄公便带着三弟维新公、四弟建也公奔丧来到堰坪。事毕,在停留期间,他发现堰坪虽然“伏莽丛生,古木千障,阴天蔽日,龙蛇生山泽,虎豹伺人门,居者落落如晓星”,但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温适宜,又有丰富的水源,的确是修田种稻的好地方,与两个弟弟一商量,决定留在堰坪。当时,堰坪没几户人家,也没有几寸水田,也不懂用池塘贮水,用沟渠引水适时灌田,而是指望降雨,如果久旱不雨,田则干得像石头。正因为没有种田技术,他们几乎不修田种稻,只是开垦旱地种植杂粮。乾隆三十年前后,先得种田之法而富裕的杨健候死了,几个儿子不成器,陆续把房屋和田地卖给了质美公(万禄公大伯的长子)、万禄公、维新公、建也公四弟兄。四弟兄立足堰坪,成家立业,发展迅猛。质美公率六个儿子修建了竹园堡子,万禄公率维新公、建也公及众子孙合居老堡子,首先修建了住所,修祠堂时因故停工,后带领兄弟子侄倡修天宝寨。

      长兄当父,万禄公当家时,待两个兄弟如父亲般严厉,又生怕兄弟受委屈。一天晚饭后,万禄公吩咐两个弟弟把老堡子外边一坝田坎扯起来,二人应声拿起扯板子去了。小半夜听粟家老俵说,他们一起在药王庙看戏。一会儿,两兄弟提着扯板子回来了,进门大哥就给了几耳光,训道:“叫你们扯田坎,你们去看戏!”两兄弟没回答,悄悄睡了。大哥察觉到二人挨打时神情委屈,立即到田边察看,看后大吃一惊,他们把一坝田坎扯完了。知道他们是干完活才到戏台望了一眼,今晚打错人了,心里满是悔意。次日早上特地备了好菜,斟满酒,向兄弟俩赔礼道歉。家中遵循“耕读传家”的祖训,一面率领弟兄子侄们披星戴月地修田种稻,又向先居堰坪的杨、刘、薛购买田宅,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积累家产。一面力送子孙读书,立德树人。功无枉费,他的五个儿子个个读书有为,长子吴士成做广西省林桂府君;次子吴士和重复获赠与文林郞;三子吴仕德从九品衔;四子吴士兴例赠奋武校尉,八品盐知事;五子吴士鳌为乡饮介宾,例赠文林郎。他的侄儿中有吴士增、吴士启两个太学生,一个武举人吴士端。他的孙子中有千总吴敦武,进士吴敦敏,文举人吴敦偘,武举人吴敦明、吴敦艮,太学生三名(敦皋、敦继、敦勃),文林郎两名,乡饮耆宾一名(敦昌),从九品衔的三名(敦三、敦儆、敦良)。

      乾隆四十年前后,万禄公担任南山三铺(堰坪铺、鳌头铺、汉阳铺)总乡约,南山三铺地广人稀,鳌头铺和汉阳铺十分偏远,加之交通困难,管理公务的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很高。当时,万禄公请匠师在老堡子修祠堂,动工不久,就遇上彭木匠谋划造反一事,舆论迅速传开,当地政府逐级上报,皇上知晓后,迅速传下圣旨:“南山三铺,斩草除根”,万禄公看过圣旨,心急如焚,速找叔父有量公(吴世珩),汉玉公(吴世璞)及有能力的亲戚商量对策,决定由骨干领百姓喊冤,并作了具体分工:有量公领人去兴安府,汉玉公领人去紫阳,汉阴由刘天辉负责,石泉由徐庭卫负责,维新公领人去宁陕,万禄公携上钢公面见皇上,汉中府君汤定远也在京城助力。在殿堂上,万禄公求皇上开恩特赦,说:“我修祠堂,出现彭木匠谋反之事,皇上便传圣旨“南山三铺,斩草除根”,彭木匠有罪该杀,良民百姓没罪,除掉无罪百姓的根,皇上又怎能安服天下百姓的心?百姓不安,对皇上有啥好处?皇上当堂宣告:“赦免百姓,彭木匠必杀”。万禄公回乡设下计策,将彭木匠捉拿归案。事件导致建祠修堡工程停工。
      万禄公之作为,保全了南山三铺老百姓的生命,功不可没,乾隆四十六年汉阴厅赠《一乡善士》匾(现存),汉中府君赠《望隆乡曲》匾,南山百姓送匾两块《公正服人》、《服公正第》。这四块匾民国时期还挂在吴氏祠门头上,现年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见过。此外,汉阴厅厅志上还记载了万禄公义捐的两件事:为方便南山百姓到县城,捐资百金,修建堰坪铺香樟坪要路,以利行人。汉漩路通车以前,南山人到汉阴城都走这条路。现在五十多岁的南山人都清楚的记得,正沟湾整沟都是五六尺宽的石头阶梯,双堰塘西边百米石梯子坎是行人途中小憩的地方,这些石阶如今依然完好,从漩涡到汉阴的山路,凤凰山南边要比山北边宽阔许多,他捐修的这条路方便了众人二百多年。

      嘉庆元年,贼匪初起,以张汉潮为头目的白莲教,窜扑堰坪,万禄公用自家的经费,雇募义兵勇士围剿,贼匪大败,万禄公活捉了仓惶逃命的张汉潮及其家属。确保了堰坪全铺百姓的安宁。督宪宜赏给他八品顶戴,制府宜奏授五品军功,例授“武德骑尉”。万禄公偕弟落业于堰坪,恳荒造田,买地置业,营宅建祠,倡修寨堡,御乱保民,捐田助学,多行善事于乡里,得到乡民拥护爱戴,受到清王朝的敕封嘉奖。
     修寨功臣维新公 维新公(吴上铭),太学生,万禄公之三弟,生于乾隆九年(1745)甲子三月二十七日子时。乾隆二十四年,十五岁的维新公随仲兄吏衡公到了堰坪。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吏衡公因病而死。回楚报丧后,维新公与万禄公、建也公一起到堰坪办理吏衡公丧事。事毕,兄弟三人都未回楚。在堰坪,以老堡子为中心,兄弟三人一起,买宅置业,娶妻成家。关于维新公娶妻,有件趣事值得一提。维新公娶第一个妻子姓陈,虽聪慧能干,却不能生子,中国人自古就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于是打算再娶副室。在堰坪,媒人纷纷登门提亲,可是维新公一一婉言谢绝。这是为啥呢?原来维新公在长沙结识了一位姓万的姑娘,情意相投,志趣相合,二十七年,维新公迁陕时,两人约定,姑娘在家等维新公回来。家门催急了,维新公只好道出实情,万禄公表示愿陪维新公回长沙一趟,了解情况。他们给姑娘带了些堰坪的土特产回到长沙,在善化大塘找到姑娘时,姑娘正在地里采摘红辣椒,她接过土特产品,顺手递给维新公五个红辣椒作回敬之礼,万禄公欣喜地说:“好,好,好兆头!这预示着五子歪(厉害之意)得跟红辣子样的!”也不知是上天有意安排的还是人世巧合,维新公把万氏娶回堰坪后,生了五个儿子果然都很厉害,长子吴士增是太学生,还生养了一个太学生,次子吴士肇是庠生,三子吴士恬文是庠生,生养了一个太学生,四子吴士品是庠生,养育了一个太学生,一个九品衔,五子吴士林是太学生,后来他们都成了堰坪铺的大户。
      堰坪铺曾多次遭白莲教骚扰,都是吴氏兄弟组织人力拼命抵抗,才免遭灭顶之灾,但吴氏族人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嘉庆元年,以张汉潮为头目的白莲教,窜扑堰坪铺,被万禄公捐募义勇剿灭;嘉庆四年,白莲教再扑堰坪铺,吴家人奋勇抵抗,志士吴上元被肢解;嘉庆五年,白莲教又扰堰坪,威逼吴士湛父子四人投降,他们誓死不从,结果贼匪把父子三人砍死在一起,只一人活命。动荡的年月,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朝庭出台防御措施,各地加紧修筑工事御匪。
      维新公接到朝庭圣旨,主持修筑顾家湾与龙王沟之间的“太平寨”(因寨顶修有敬奉吴家的开氏始祖神吴太白,传氏始祖神吴季札的庙,故又将这座寨子叫太白寨)。他先在堰坪铺募集资金,接着征集劳力,立即动工。寨子因势就形而设计,西、北二面,是悬崖峭壁,只修一道城墙。东边地势稍缓,修三道城墙。东面、南面各设一城门,东面的城门便于运送石料和三合土等建材(城门外,有大量筑墙所需的石材,沙子在龙王沟取,黄土在门外二百米的寨子垭壑取,石灰在叫花子崖烧),南面的城门主要方便百姓进寨避难。城墙内,功能设施比较齐全,城墙上有炮台、炮口,城墙垛子上安有滚木礌石。寨顶上的大坪里,南端建有太白庙,北端立有捐资碑,碑上的名字和金额绝大部分可辨。建有勇士住房,水井、枪炮库、公厕,下面两道城墙内建避难者的生活区。修寨时,运石的、运沙的、运泥的、送石灰的劳力一串串,石匠、砌匠、泥水匠、小工,布遍东面山,场面热火朝天。他们的业绩至今可见,从寨子东边山梁上看,寨子依旧彰显出宏伟的气势,顶圈城墙和两道城门基本无损,南门上刻“大清嘉庆五年岁次庚申长沙善化县冷木冲吴维新建立”等文字,东门上刻“修堡山主吴维新立,大清嘉庆岁次庚申”,还刻有“砌匠鲁国文、张成周,磊石之安”等文字。从现存的太白寨可以看出,维新公出色地完成了朝庭下达的任务,为保卫当地百姓平安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的功劳记录在军队功劳簿上,敕授六品军功,例授“武德骑尉”。
      维新公好善乐施,他还捐出水田一份,作为汉阴育英书院的办学经费,为汉阴培养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他的事迹在《吴氏族谱》、《汉阴厅志》均有记载。嘉庆十四年已巳八月二十一戌时,维新公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享年六十六岁,葬在顾家湾太白寨山根,后来,他的后辈请了有名的阴阳先生,迁葬帽合湾(又称卧虎湾)。副妣万氏选葬汉中府洋县灌溪铺翟家桥。他的后人代代“歪”,万氏所生五子前文已交代过,现在仍然见得到遗迹,从大兴永、杨家湾、四合兴、义兴祥那些庄园可看出他的曾孙们在清末和民国时的“歪”。共和国时期,仍有“歪”人,有省级高干,市县级干部也不乏其人,当年那“五个红辣子”的吉兆真够神奇,“歪”了几百年。
      武德骑尉建也公 太学生建也公(吴上钢),生于乾隆十二年(1748)丁卯四月十四日辰时。二十七年跟随万禄公、维新公奔吏衡公丧事而落业于堰坪。在堰坪,兄弟三人共同拓荒造田,种稻兴家,繁衍发展,建寨修堡,保家护乡。
      嘉庆元年、四年、五年,白莲教都来堰坪扰民,清王朝采取兴修防御工事的举措。嘉庆六年建也公奉上谕主持修建堰坪老堡子城墙。老堡子城墙在乾隆四十年前后动工修了一点,但很快就因彭木匠事件停止了。堡子呈圆角矩形,城墙内侧南北长九十六米,东西宽六十四米,周长三百四十米,高度在两米半到三米之间,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高度因势就形,需高则高,能低就低,内侧有六七米高,外侧有的地方十五六米高,全用堰坪河坝里的圆石头砌成。有的石头是两个人从河坝抬上去的,但大多数是由单人背到工地,背石头的事口口相传,流传颇广。两千十二年八月,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为写小说《漩涡》搜集素材走到发扬村,见一农户院坝坎全用西瓜大小的圆石砌成,便好奇地问其缘故,原来是这位吴家老奶奶年轻时每次下河洗衣裳就背一个石头回来积攒的,问她为何如此,她说是效仿前辈修老堡子城墙背石头的做法。老堡子造有东西两道城门,出东城门,走过条石小桥,可到药王庙(马道子),门头石条上刻“大清嘉庆六年,修堡人吴建也”的字样,石条现存南竹垭。出西城门,走过大兴永和新堡子可到寺沟。门头石条上刻“元享利贞”。老堡子建成,起到了防御匪患的作用,清王朝敕授建也公“武德骑尉”。其事迹录于《吴氏族谱》和《汉阴厅志》。
      建也公殁入嘉庆十七年(1813)壬申二月初九申时,享年六十六岁。当时安葬在太白寨山根,但葬后每代后人都有驼背,大家认为是坟地所致,流传的“大房文,二房武,四房代有驼背出”的口头语反映了这一现象。后来,其后辈人为了不再出驼背的人,另择阴地迁葬。阴阳先生寻找了很久,最后选到龙泉湾,觉得此地龙、脉、沙、水俱佳,是棺好阴地,于是将建也公迁葬龙泉湾,碑立墓后,至今碑文清晰,完好无损。
阅《吴氏族谱》可知,长沙吴氏陆续又来堰坪铺(包括黄龙洞、东沟河、堰坪铺、寺沟、吴家坝)落业的有好几支人,咸章公是乾隆三十年来的,经天公、大纯公、大朝公是乾隆三十二年来的。有量公、万林公、泗海公、万朝公,是乾隆三十四年来的。首先公是乾隆四十三年才来的。捷三公乾隆四十四年才来,再往后又来了张、李、王、刘四姓人。
      质美公、万禄公、维新公、建也公实为迁居堰坪铺的始祖。当今天人们目睹南山万亩古梯田这美丽画卷时,无不缅怀 这四位吴氏先祖。寻宗问祖,追根溯源,探寻往事,或许能从其中寻找到吴氏的根,以及吴氏先祖西迁川陕的足迹。(来源︰祖源姓氏文化传播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