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北宋官员,在仕途起伏间,于崇宁元年被贬至常州任太守。彼时的他,虽因罪谪守此地,却在常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段令人瞩目的事迹。
北宋时期,地方政务繁杂,被贬官员多心怀郁郁,可朱彦到任常州后,并未自怨自艾。他素来对历史文化怀有浓厚兴趣,常州作为古延陵之地,是吴季子受封之处,悠久的历史深深吸引着他。朱彦深知吴季子品德高尚,其故事在《史记》等诸多典籍中均有记载,是德行的典范。为了探寻这位先贤遗迹,朱彦开始深入研究《太史公书》《通典》以及各类地方图经。在此过程中,延陵在历代变迁中的名称更替,引起了他特别的关注。
延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它是吴国的重要城邑,也是吴王寿梦之子季札的封邑。季札品德高尚、贤名远扬,他的故事在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当时的延陵,范围大致在今常州、江阴、丹阳等吴地沿江一带 ,是吴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区域。《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可见,延陵之名,从一开始就与季札紧密相连。
到了两汉时期,延陵更名为毗陵。这一名称的改变,或许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格局调整有关。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变化,毗陵作为新的地名,承载着这一地区在秦汉大一统王朝统治下的新发展。朱彦在研读《汉书·地理志上·会稽郡条》时发现,其中明确记载“毗陵,季札所居。江在北,东入海,扬州川。莽曰毗坛”,这不仅确认了此地与季札的渊源,也为研究当时的地理环境提供了线索。
三国时期,虽然延陵已被称为毗陵,但人们仍习惯于将季札所居之地称为延陵。延陵这一地望,逐渐成为季札这位历史人物的代称,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延陵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愈发深厚。
东晋时期,为避晋元帝司马睿的名讳,毗陵再次更名为晋陵。这一改名背后,是封建时代严格的避讳制度,却也让晋陵这个名字,见证了东晋时期的政治礼仪和社会秩序。宋、齐两朝因袭晋制,晋陵之名继续沿用,在这数百年间,晋陵地区经历了朝代更迭,但其作为江南重要地域的地位愈发稳固。朱彦在查阅南朝时期的史书时,看到诸多关于晋陵地区风土人情、人物事迹的记载,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魅力。
隋朝平陈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改革,废晋陵郡,设立常州。这一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重新走向统一,新的行政区划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常州”这个名称自此登上历史舞台,一直沿用到朱彦所处的北宋时期。唐承隋制,常州之名继续沿用,在唐朝繁荣昌盛的大背景下,常州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朱彦通过对《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等地理志书的细致研究,梳理出延陵在各个历史时期名称更替的脉络。他深知,这些名称的变化,不仅是简单的称谓改变,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变迁。
在查阅大量资料后,朱彦得知季子墓位于晋陵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的暨阳乡,而暨阳乡当时隶属江阴县。为了确认墓址,朱彦委派江阴县令赵士肥前往查访。赵士肥不负所托,在暨阳门处三十里巷之侧找到了一座大冢,旁边还有季子庙,这与典籍记载高度吻合。
确认墓址后,朱彦决心为季子树碑立传,让后人铭记这位贤者。他选取了孔子所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命人精心刊刻在石碑上,树立于季子墓前。同时,朱彦还在学校中设立季子像进行祭祀,并时常带领属吏、士人、学生前往祭拜,借此向当地百姓宣扬尊崇有德之人的理念。
为了让后人更全面地了解季子以及此地的历史变迁,朱彦详细梳理了历代的兴衰、风俗习性的变化,将这些内容著书刻石,完成了《延陵吴季子墓廟誌》。他在文中详述季子墓的考证过程、修缮季子庙的缘由以及对吴季子德行的敬仰之情。此碑不仅是对季子的纪念,更是为常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崇宁二年四月十五日,朱彦将这一系列事迹记录在《延陵吴季子墓廟誌》上,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这一番举动,不仅为吴季子的故事增添了厚重的一笔,也在常州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印记,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者 。(文/吴择鹏)
附《延陵吴季子墓廟誌》(白话文全文)
常州,是古代的延陵,是吴季子受封的地方。到了西汉时期,这里称为毗陵;又到了东晋时期,称为晋陵,南朝的刘宋和萧齐都沿袭了这个称呼。隋朝平定了陈朝之后,废除晋陵郡设置了常州,唐朝也沿用了这个名称。古代的延陵,就在现在的晋陵县,这其中的情况是很清楚的了。
崇宁元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常州担任太守。于是我考证了《太史公书》(即《史记》)、历代的地方志、《通典》以及地理图经等资料,从而对这里的情况了解得很详细了。又得知人们所说的季子墓,在晋陵县北面七十里申浦的西边,又叫做暨阳乡。而暨阳乡隶属于现在的江阴县,于是我就嘱托县令赵士肥去查访。找到了一座大坟墓,在暨阳门往某处三十里的巷子旁边,旁边有季子庙,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等记载相符合。
在这时,我就标记了这座坟墓,选取了孔子所题写的十个字,刻在石碑上并树立在墓前,还设置了季子的画像来进行祭祀。在学校里按时率领下属官吏、读书人以及学生们去拜祭,这是为了向当地的百姓表示要尊重有品德的人。我又详细地论述了历代的兴衰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把这些内容刻在石碑的背面,以后有贤能的人,就可以通过它来观看了解了。
时间是 崇宁二年四月十五日
特授奉议郎、掌管常州军防政务的事情、被赐予紫金鱼袋的朱彦记载 临安的钱景瞻书写
延陵乌伤草根為祭祀季札诞辰2600周年供稿於乙巳年己卯仲春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