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名人词典 >

神州8号与天宫1号对接吴嗣亮功不可没

发布时间:2019-10-02 08:08 来源:中国报道

天下吴氏网(吴亚卿推荐)原标题《吴嗣亮教授——为天神(天宫和神州)对接穿针引线的绩溪人》说起吴嗣亮教授,已经家喻户晓了。但在神州8号与天宫1号对接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吴嗣亮教授。吴嗣亮教授,绩溪县板桥乡蜀马村人,扬溪中学毕业、燕山大学本硕、哈工大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因在天神对接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六位获奖者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王旭、魏国华、毛二可院士、吴嗣亮教授、侯舒娟和陈刚。荣获201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神州9号与天宫2号对接交会对接技术是一项有高度风险的技术,在人类航天史上,此类事故多有发生。即便是已经掌握成熟空间对接技术的美国和俄罗斯,失败仍然无法避免。1971年肩负登月任务的阿波罗14号就曾发生过对接事故;1997年俄罗斯进步M号飞船,在对接试验中重伤和平号空间站;2005年美国一艘飞船更是在对接过程中直接撞上了卫星;就在2010年,俄罗斯飞船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过程中,还曾发生事故。对接最关键的步骤——交会对接,就是指太空中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

这个技术有多难?想象一下,在几百公里外的茫茫外天空,有两个小小的高速航行的航天器,通过地面遥控把它们连成一体,无异于遥控几百公里外的“穿针引线”。这个技术号称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目前只有三个国家掌握完整的交会对接技术——美国、俄罗斯,还有就是中国。我们已经在太空里玩了七次“穿针引线”,全都成功了。此后又玩出新高度——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的轨道比以前高了50公里,与未来我国空间站运行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交会对接实际上分为交会和对接两个过程。从技术上来说,交会对接难度比神七时候的航天员出舱难度大。打个比喻,有点像在太空穿针。在每小时约2.8万公里(约8倍子弹速度,每秒钟8000米左右)的速度下,如果控制不准,非常容易发生航天器相撞事故。

吴嗣亮教授长期从事雷达、航天测控与卫星导航定位等无线电动态定位测量技术研究,带领团队研制出海/陆/空系列高速交会目标相对轨迹测量雷达、我国第一部星载空间目标测量雷达、第一部星载告警雷达、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国家863某高轨飞行器测控应答机、多型军用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等。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8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已发表SCI/EI检索期刊论文150余篇,授权国防发明专利48项。

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863某重大项目“杰出贡献先进个人”。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在跨越了近130万公里的追逐历程之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茫茫太空紧紧“相拥”,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圆满成功。记得当时在看电视直播的时候,曾目不转睛的对着电视屏幕,生怕天上的两个卫星有一丁点儿差错,出现对接失误。如果当时知道为神州8号和天宫1号对接的带路人是咱绩溪的吴嗣亮的话,估计就不用那么紧张了。在这场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展示中,由吴嗣亮教授牵头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全程提供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参数测量信息。

随后的两年,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次又一次给吴教授和他的团队带来高强度拼搏后成功的喜悦和自豪。面对研制周期短、攻关任务重、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等多重困难,吴嗣亮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弘扬“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北理工校训精神,按照载人航天产品的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2014年,新年伊始,又一份来自吴教授及其团队的完美答卷呈现在世人面前。吴嗣亮教授等发明的一套高速交会目标相对定位测量技术,让吴教授站在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分量很重,吴教授及其团队“用这套技术研制出的海、陆、空、天系列测量装备,为导弹命中精度的全天时、全天候定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这个项目从原理、方法到实现技术,所用的全是我们自己独特的一套思路,完全不同于国外。也正因为这种原始创新,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才达到了比国外同类技术高出几倍的水平。”本次获奖的这项“高速交会相对定位测量技术”从开始研究到现在持续时间长达22年。在这不经意间伴着青春逝去的岁月中,吴教授无数次找寻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而正是这种感觉让他体验到了研究工作的魅力。

吴教授最擅长打攻坚战,在他看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已经是习以为常,他从来不会对技术问题有畏惧或者犹豫。当然,除了技术方面,工程上还会有时间进度、质量等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一场场攻坚战打下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吴教授更感到最终的胜出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他必须在责任心、毅力、拼劲上实实在在地做出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好。”

说起吴教授的“敢为人先”,他有两个特点: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敢想别人不敢想的。 “强地、扬信、拓天”是北理工的发展路径,这一特色注定了学校的很多科研都必须在艰苦环境下去完成。吴教授的科研项目也都不例外。茫茫大海,苍苍戈壁,无际草原,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吴教授看来,这样艰苦的条件并不算什么,他的团队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最后成功的喜悦终会将艰苦的经历化作美好的记忆。吴教授在科学实践的道路上,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种完全把自己交给大自然的无助感。有一次在海上执行任务,出海前预报6级风,出海后风力实际上达到了8-9级,一百多吨的小船犹如狂风中的一片落叶,连船上的老鼠都难以承受汹涌的波涛,上大学时坐火车都晕车的吴教授第一次感到了生不如死。当时船上两台主机还坏了一台,这更增加了随时遭遇灭顶之灾的危险。海上三天三夜的历险,伴随着技术难题的逐一解决,最终留存于吴教授内心的反而不是九死一生之中的险象环生,而是任务圆满完成之后的无尽喜悦。

至今,吴教授已获发明专利45项(第一发明人31项)(备注:2014年左右的数据),一项项的发明背后折射出的都是吴教授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科学上必须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2009—2011年间,军方要在某个新领域遴选出技术优势单位,为了能够在最后的“实物比测”中胜出,吴教授提出了一种大胆的方案,拟通过将学术界对信号处理的相关前沿理论成果系统化、实用化来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当时团队中所有人都觉得太冒险,而且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很难完成,但是吴教授详细分析可行性后,告诉大家:“我们如果沿用常规方法,大家都照着国外公开的路子走,尽管可以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很难形成特色和优势,更不可能超越国外。我们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做就做这个领域的技术引领者。”最终,团队所有成员在吴老师的激励和带领之下,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攻克了所有技术难题,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取得了遥遥领先的成绩。在军事应用需求爆炸式增长的这一领域,北理工的技术水平在国内目前依然无可匹敌,并在多个国家重点型号上得到成功应用。

从吴教授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在的燕山大学)自动检测技术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又攻读燕山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的硕士学位,从事控制理论方面的课题研究;毕业留校后,从事教学和计算机测控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三年后,又去攻读哈工大电磁测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的博士学位,从事现代信号处理理论方面的课题研究和计算机测控技术应用研究;博士毕业后来北理工电子学与通信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毛二可院士从事雷达技术研究。这种多学科的经历、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交替的过程,锻炼了吴教授多学科、多视角、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通过主动学习快速进入新领域的能力。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思维方法互相借鉴,好的创新点就油然而生。吴教授记得当年承担的某项科研任务中,需要解决磁罗盘罗差盲校准这个跨学科的问题,正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使这个当时国外最新产品都没能有效解决的难题得到突破,乃至这家美国生产商反过来发电子邮件询问他的解决办法。跨学科的经历和优势经常能够帮助他们的团队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挑战中取胜。

“神舟”与“天宫”的成功对接只在刹那间完成, 而对于吴嗣亮的团队而言,为了“天神”的顺利对接,他们却是要“十年磨一剑”。

2003年,某研究所面向载人航天交会对接需求,吴教授自筹经费开始研究交会对接微波测量雷达技术。鉴于毛院士团队在特种测量雷达方面的良好技术积累和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对方把其中关键的信号处理机研制任务交给了吴嗣亮教授。在有限的自筹经费支持下,经历了原理样机、工程样机一轮轮的艰苦攻关,但依然迟迟等不到纳入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的消息。面对这种困难,吴教授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与合作伙伴风雨同舟,因为他相信先进的技术总会有用武之地。2009年初,载人航天工程终于将微波雷达作为测量手段纳入研制计划,但留给他们走完初样电性件、鉴定件到正样件全流程的时间已不到两年。在庆幸没有放弃的同时,巨大的压力让一向配合默契的吴教授在第一次计划协调会上就与合作伙伴发生了争执。同样是坚持,让吴教授的团队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按载人航天的高标准走完了工程化的全过程,为“神八”、“神九”、“神十”与“天宫”在茫茫太空中找寻到对方。未来的一艘艘“神舟”、“天舟”,在吴教授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下,也会更加自如地遨游于太空,咬住“天宫”不放松。

在吴教授看来,“学术是无国界的,而技术是有国界的。”“学术讲求共享,需要互通有无;而技术讲求先进,存在相互竞争。” 团队将自己定位为相关领域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桥梁、学术成果向尖端实用技术的转化器。为此,吴教授要求团队成员既要了解学术前沿、掌握学术进展,又要思考和了解国家、社会的需求,通过不断吸收学术性成果基础上的系统化、实用化创新,不断产出高水平的实用技术。在他看来,高校工科老师未必人人都去做前沿学术研究,但是了解和掌握学术动态,想着国家相关行业的需求,则是尖端技术创新所必须的。利用学术成果不断创造新技术、引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应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

不论是对团队成员还是对他的学生,吴教授最常说的话是:“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不要想当然”。这一学风体现到吴教授的教学科研中,他会一反生活中随和的一面变得异常严厉。本次成果的第6获奖人侯舒娟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吴教授特别执着,凡事都讲求尽善尽美,他对学生是出名的严厉,也正是这种对科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态度让我当年毅然决然地决定投靠吴教授门下,如今看来真的是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身处信息学院雷达所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这样的一个集体中,吴教授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不忘是毛老师把他带到了雷达领域,他在毛二可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踏踏实实做事。正如吴教授在给毛二可院士即将到来的八十华诞贺词中写到的那样“是毛老师把我带入了雷达技术领域、带入了无线电技术领域,让我体验到了电磁波的无限魅力和操纵电磁波的无限乐趣”,吴嗣亮教授及其团队就是在这种“电磁波魅力”的吸引下 ,怀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多少春秋风雨改,多少崎岖不变爱”,坚定而自信地走在国防科技的前沿。

【衍生阅读】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于1994年3月30日依据香港普通法捐资创立的、以奖励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科技工作者为宗旨的科技奖励基金。据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介绍,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科技成果和创新业绩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78%的获奖科学家成果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北理工王越院士(1999年)、毛二可院士(2001年)、刘吉平教授(2005年)、朱鹤孙教授(2005年)、孙逢春教授(2007年)、胡海岩院士(2012年)、吴锋教授(2012年)都曾获此殊荣。【北理工官方网站】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