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原创作品 >

论吴地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4-06-10 23:24 来源:天下吴氏
 
文/高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吴地教育开始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较之当时全国教育总体状况而言,吴地因经济强势,特别是民族工商业的崛起而实现了教育的超速发展,新学兴起、留学热潮涌动,既有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弘扬传统经典,又有各类新式学堂分门别类教授自然科学知识、技能,一时间呈现出一派气象更新、人才辈出的喜人景象。近现代的吴地教育从教育观念到体制、再到办学模式可谓实现了全方位变革,展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一、新学兴起与教育的超速发展
      吴地近现代教育的超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吴地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约3200年前,周泰伯为让王位携弟仲雍南奔,定居梅里。《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其“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德行高尚的泰伯,适应太湖流域风土民情,教化当地民众拓荒垦殖,筑城守民,开启了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北宋时期,在吴地走出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创导下,苏州开始设立府学,吴地因偏离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教育落后状况由此开始改观。范仲淹还贡献俸禄兴办义学,引吴地有识之士纷纷效仿,吴地崇文重教的风气渐成。历史上,吴地兴办书院成风,仅无锡一地便有二泉书院、尚德书院、东林书院等。家族私学也颇为兴盛,具有标志意义的私家藏书楼遍及吴地,仅常熟一地便有赵氏脉望馆、钱氏绛云楼、毛氏汲古阁、陈氏稽瑞楼、瞿氏铁琴铜剑楼等。宋代以来崇文重教的浓郁氛围、较为开放的教育理念,多样完善的教育体系,造就了吴地传统教育的丰硕成果,也为其近现代教育的超速发展提供了必备前提。
      吴地近现代教育的超速发展还得力于吴地大批有识之士的呼吁号召。晚清维新派代表人物苏州人冯桂芬很早便提出吸收西方进步文化的主张,呼吁尊重人才,他针对当时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的见解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另一位苏州人王韬亦猛烈抨击保守僵化的科举制度,主张建立西式新型的教育系统。无锡维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也大力主张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改革,呼吁人们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为教学内容的“格致之学”。常州武进人吴稚晖(1866—1953)深受进化论启迪,认为中国文化落后的原因就在于封建专制文化束缚人的创造力,科学教育的落后更加剧了国人的愚昧和蒙蔽,以至于外敌入侵依然昏睡如“犬豕”。他积极倡导并参与组织国人海外留学,还亲力创办无锡三等小学、广东大学堂等新式学堂。他后半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教材的通俗化、简易化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无锡堰桥的胡氏教育世家更是办学兴教的典范。其先祖北宋鸿儒胡瑗是著名的“太学法”创始人,名扬吴中,开宋代理学先声。至近代,胡氏后辈胡一修(1865—1931)胡雨人(1867—1928)兄弟创办“胡氏公学”、“天上市第一高等学校”(今江苏省天一实验中学前身),还倡导并实施每村办一所单级学堂,合计办学达十七所。他们锐意革新传统教学,大力培养师资,传授普及单级独教的复式教学法,使当地的普及教育质量显著高于平均水准。胡一修之子胡敦复克绍箕裘,继承光大家族办学传统。胡敦复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学成归国就任“清华学堂”教务长,全面主持校务,特别是赴美留学生的选拔。1912年他在上海创立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大同学院,不辞劳苦十几载将该校办成文理商科俱全,尤以数学及电机工程系闻名全国的一流高等学府,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理工科优秀人才。吴地近代教育的超速发展更得益于实业家鼎力支持兴办新学。人才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这是吴地商人、实业家们的普遍共识。吴地实业家鼎力支持教育的实例简直不胜枚举。1905年创立的苏州商会,其《试办章程》明确提出:“储材端赖学堂,生利必资实业”,倡导各商业大力兴办包括实业学堂、半日制学堂、同业小学等各种形式的新式学堂,以为“商界下新种子”。无锡实业家捐资兴教蔚然成风:最突出的当数荣氏兄弟,他们热心公益,办学更是不遗余力,先后创办荣巷小学、公益工商专科中学、大公图书馆、江南大学,为故乡培养了大批人才;桐油大王沈瑞洲创办沈氏小学、锡南中学;宜兴人茧业大王周文伯捐30亩田办学,先后办成小学、中学;做纱布生意发家的江阴人吴云山事业有成后投身教育,先后在当地和上海开办小学和中学。常州实业家盛宣怀怀着“自强首在储材,储材必先兴学”的信念,早在 1895年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工科大学——北洋大学,次年又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其办学宗旨“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为主义”。为践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1899年,他在上海设立译书院,翻译西方著作13种40余部,内容涉及财商政军学律等,将之视为“兴学之基础”、“成才之助”,直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地工商实业的兴盛还开创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各类职业专门学校成为吴地新学中颇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如 1910年创办的常熟私立女红高等小学(又名美术工艺传习所),除一般小学课程外,专设刺绣、抽丝、裁缝、国画、造化等艺科,培养了一批刺绣工艺美术人才。再如,无锡荣氏兄弟除了创办公益工商中学、向学生传授工商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坚持在企业内部长期办各种技术短训班,使工人的专业技术得到很大提升,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迅猛发展。当时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吴地各市县也到处可见商艺、农艺等各种补习学校,职业教育遍地开花结果,为近现代吴地工商业的高速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活力。
      二、海外留学潮与教育观念的开放
      近代中国的留学潮首现于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中。吴地许多亲身参与洋务运动的维新派人士基于对当时国情的理智认知,都主张或支持本国学子赴西洋留学,以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无锡为例。近代无锡之所以能由一个小县城迅速成长为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就与该地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掀起的留学热潮直接相关。据针对无锡近代知名实业家受教育及实践知识能力情况的统计,“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占 37.5%,其中留学生占18.75%,通外语者占43.75%。”②担任晚清高级外交使臣的薛福成率先垂范,将自己的儿子薛南溟送往美国伊里诺大学留学,让他们认真学习先进的纺织机械专业技术,这为薛氏兄弟后来创办永泰丝厂采用机器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庆丰纱厂的创办人唐氏兄弟也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接受科学技术教育,他们办企业的同时还专门创立庆丰纺织养成所,培养更多的纺织技术专门人才。“火柴大王”刘鸿生曾在英国圣约翰大学学习,创办德大纱厂的穆藕初叶留学美国的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并获硕士学位。应当说,相关实业家的海外留学背景,让无锡的民族工商的创业之举建立于先进工业技术的基础之上,从开创之初便拥有较高的起点,这也是 20世纪上半叶民族工商业能于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及官僚资本的夹迫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原因。涌动不息的海外留学潮是吴地近现代教育观念日益开放的鲜明表征。吴地有识之士不仅留学海外学习自然科学技术,还积极谋求学习更广泛的西方文化以汲取其中精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惨败进一步刺激了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领留学风气之先的吴地出现了东洋留学热潮。常州武进人吴稚晖(1866-1953)的留学经历颇具典型性。举人出身的吴稚晖,旧学根底深厚,却由于甲午战争而彻底改变了人生航向。他两度留学日本,强烈感受到日本近代以来国力的迅猛提升正源于学习西方,遂自觉驱除封建教育的毒素,不仅自己以三十几岁的“高龄”投身留学热潮,发扬“面筋精神”、手不释卷学习外语求取新知。成为著名学者后的吴稚晖致力于留学教育事业,极力“发动成千上万的青年去欧美留学,回国来改造社会”。他提出在官费留学之外增加自费留学,通过勤工俭学使贫困而又怀有远大志向的青年也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并亲力亲为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仅1919、1920两年内就有1600多人参与。③他还提出创办海外中国大学的主张,并加以实践,创办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培养的中国学生回国后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很大影响。④在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和亲身实践下,吴地近代留学人数众多、规模可观且硕果累累,涌现出许多学贯中西的才士俊彦,吴地,这个明清的状元之乡再次成为博士教授之乡,成就卓著的留学者简直不胜枚举,可开出长长的一份名录。他们有的来自诗书世家,著名如钱氏家族的钱锺书、钱伟长等,顾氏家族科学家兼教育家的顾毓琇及其兄弟,教育世家无锡胡氏家族一门兄弟三博士——数学家胡敦复、胡明复、物理学家胡刚复,更多的来自普通的士绅、商人甚至平民家庭,如物理学家周培源、经济学家陈瀚笙、医药学家朱既明等等。不论出身如何,吴地这些赴海外留学的青年才俊均怀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自觉接受西方科学文化教育,勤勉攻读,以知识才学长期报效祖国,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无锡国专、东吴大学、女校与教育模态的多样
      近代吴地教育不仅在学习西方文化方面得风气之先,而且本土教育观念也承继明清以来注重“实学”之风,办学不拘格套,呈现出多样化的教育模态,颇具时尚先锋色彩:既有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那样专事研习文史经典、带有传统书院教学特色的学校,也有东吴大学那样由西方基督教会兴办、全面推行完整西式教育的高等学府,更成批出现了大胆突破封建束缚、给予女性同等受教育和发展权利的新式女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原名无锡国学专修馆,1920年由施肇曾(字省之)捐资创立,至 1950年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办校 30载。国专校长由著名教育家唐文治(1864-1954)担任。唐文治进士出身,曾担任清廷户部、商部高官,他前半身励精图治、振兴实业,后半身则呕心沥血,培育英才。在其主持下,国专师资雄厚,钱基伯担任教务长期间,课程设置适应时代,与中国大学中国文学系大致相等,得到教育部官方与中央大学等高教同行的高度认可。章太炎、钱穆、周谷城、夏承焘等学者都曾授课于国专,培养出古文字专家唐兰、考古学家吴其昌、经学专家毕寿颐、楚辞专家蒋天枢、古籍整理专家周振甫、清诗专家钱仲联、红学专家冯其庸等国学精英为代表的文史哲领域各种人才1700余,学生兼具扎实的国学功底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声名远播、广受社会好评。几十年后当人们重新回眸国专的办学成果时,有学者深有感触地评价道,若没有无锡国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挽狂澜于既倒”,五四及以后较长时期内国学面临极大冲击的历史情势里,很难想象传统文化的承继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颓势。可见20世纪初的吴地教育并未因西学的兴起而忽略国学,在 20世纪中西文化撞击的时代浪潮中,弘扬国学的无锡国专显然已成为一座教育与文化的丰碑。与无锡国专相比,1900年在苏州成立的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却有着浓重的西学背景,因为其创办者为美国基督教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初创的二十多年里,东吴大学的校长始终由美国人担任,办学理念及规划都移植西方教育体系,设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强调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五四运动极大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在此热情驱动下,东吴大学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1926年废除宗教必修课程,礼拜式改为学生自由参加,校董会也得到改组,三分之二成员为中国人,并于1927年迎来了首位中国籍校长杨永清,同时改英语校训“Onto a Full-grown Man”为汉语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此后,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学院专业设置,从师资充实到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东吴大学的发展全面提速。至 1930年,东吴大学已成为全国学生数最多的基督教大学,并与多所附属中小学、吴语学校等组成完整的东吴教育体系,在吴地近现代教育结构中拥有重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近代女学之风也在吴地首先兴起。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吴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吴地女性投入社会生活的程度相对较高,部分女性已经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更易接受新观念, “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旧风习受到越来越普遍的置疑与唾弃也就在清理之中了。1898年全国第一所国人创办的女子学堂“经正女学”出现在上海,以之为开端,女校开始在吴地遍地开花。上海的务本女校声名尤隆,吸引了上海本地及周边大量女性前去求学,从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近代享誉中外的著名女画家杨令茀,以及章太炎夫人、女性社会活动先驱汤国梨等均出自该校。1902年起吴地各市、县相继开办女校,如钱锺书夫人、作家杨绛女士曾就读的苏州景海女中、吴江县同里镇的丽则女校、无锡私立竞志女校、县立女子师范等等。近代吴地女校的兴旺说明,早在 20世纪初女子求学受教育就已逐渐被吴地人所接受,不仅见识新广的世家大族主动打开深闺送女子上学,而且文化水平有限的平民在崇文重教传统和时代新风尚的双重影响也赞同、支持女性受教育,这使近代吴地女性较之其他地区更早融入近现代社会,有条件挖掘、施展自身聪明才智,对推动本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进步产生不可小觑的能量。综上所述,观念开放、结构完备、注重实效是吴地近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观念开放体现为灵活务实的教育理念,开阔的教育气度,承继弘扬传统文化与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并行不悖,固本与求新并重,相辅相成。结构完备体现为推行新学的同时也并不摒弃旧学,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并蒂开花结果;探索完善新式学校教育模式的同时还开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先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注重实效的吴地教育显然具有颇多启迪意义,其超速发展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近现代转型及加速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基础。
      注释:
      ①包树森.爱国实业家盛宣怀.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P342
      ②范广勤 . 略说吴地近代工业与人才 . 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 .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P182
      ③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版
      ④杨恺龄编.吴稚晖先生纪念集.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75
      作者简介:高侠,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