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吴地吴歌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3-09-14 23:48 来源:至德天下

吴地的民歌民谣,总称为“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2。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类,江苏省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传说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蛇传传说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白蛇传传说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既反映了人们对婚姻自由和爱情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人们对人性解放的追求。白蛇传传说中,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集中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精神。2006年5月20日,白蛇传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Ⅰ-6。

梁祝传说,流行于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今上虞区),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联合申报的梁祝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7。

董永传说,是中国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两千年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联合申报的董永传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Ⅰ-9。

2008年6月7日,江苏省金坛市(金坛区)、山东省博兴县联合申报的董永传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5月23日,江苏省丹阳市申报的董永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宝卷(靖江宝卷),江苏省靖江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靖江宝卷是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经演化而成的一种俗讲文本,明清以来包容进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和社会风俗内容,成为亦圣亦俗、亦庄亦谐、叙事为主、韵散结合的民间文学文体。 2008年6月7日,宝卷(靖江宝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13。

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汉族民歌民谣的总称,发源于江苏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下层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主要依靠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代代相袭,是带有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韵文,吴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楚辞·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搜集到的吴歌编入了《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中,五言句式,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最具当时民歌的特点。

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用吴方言记录,辑录成《山歌》《挂枝儿》,以情歌为多。句式上发展为七言,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的口传,保存了大量长篇叙事吴歌。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发起了歌谣运动,编辑出版了《歌谣》周刊,《吴歌甲集》《吴歌乙集》《吴歌小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歌得到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挖掘,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的编纂出版,使大量的吴歌得到了抢救性的搜集和保存。进入二十一世纪,又编辑出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中国·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

芦墟山歌芦墟山歌是位于苏州东南端汾湖流域的山歌。芦墟山歌历史悠久,在芦墟、莘塔、北厍、黎里等地广为流传。让芦墟山歌名声大噪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张舫澜等学者采集、整理的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的问世。“吴侬珠语传渔乡,村叟留歌韵味长,莫道汉家无钜著,悠悠一曲《五姑娘》。”这是著名俗文学家赵景深教授为《五姑娘》写下的七绝,这部史诗长达2900多行,她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汉族无长篇叙事诗”的传统说法,引来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学者的关注和考察。芦墟镇也于1998年被江苏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山歌之乡”。

河阳山歌 双凤民歌表演 河阳山歌以张家港的凤凰镇为传唱中心,包括港口、恬庄、西张及周边地区。与芦墟山歌、白茆山歌相比,河阳山歌因河网密布、环境封闭较晚为世人所知,但《斫竹歌》的发现足以震撼学界。它把人们的目光带到了远古的黄帝时期,它甚至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和诗歌史,是华夏古老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如今的张家港市是全国唯一命名的“中国吴歌之乡”。除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斫竹歌》,河阳山歌还是各地吴歌中篇幅最长、抄本最多的代表。田山歌江南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为吴歌之一种,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四个郊县,以及江苏的吴江、吴县和浙江的嘉善、嘉兴等邻近地区。上海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所唱,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 歌”。上海田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自由,拥有大量拖腔和多声部形态。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多表现民众的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是观察上海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资料。

田山歌江南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为吴歌之一种,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四个郊县,以及江苏的吴江、吴县和浙江的嘉善、嘉兴等邻近地区。上海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所唱,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 歌”。上海田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自由,拥有大量拖腔和多声部形态。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多表现民众的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是观察上海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资料。海门山歌海门山歌(沙地民歌与通东民歌),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主要流传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启东市和通州区部分地区,与江南吴歌一脉相承,是吴歌延伸苏中的一个分支。海门山歌表现的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歌颂劳动、表现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作品,有歌唱爱情、表现青年男女执著追求纯真情感的作品,有表现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奋起反抗剥削者情形的作品等等。作为江海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海门山歌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方言学、民俗学、民族音乐学、历史学等专业的研究者都可从中找到有益的资料。

其他支脉苏州还拥有着吴歌的许多支脉,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与沿海渔歌风格迥异的阳澄湖渔歌;如为昆曲实现“水磨腔”改革提供音乐素材的太仓双凤山歌;再如胜浦山歌、白洋湾山歌、石湾山歌、昆北山歌等。吴歌主要类型 吴歌起源于劳动,这与苏南水乡稻作文化和舟楫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依据其内容,可将吴歌分为十大类:一、引歌,即起头山歌。二、盘歌,又称“问答山歌”,两人或多人对唱。三、劳动歌,包括农事歌摇船歌、工匠歌。四、时政歌,劳动人民用山歌形式对时政进行评说。五、仪式歌,包括民俗节庆、婚丧寿事等。六、情歌,俗称“私情山歌”。七、生活歌,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自编自唱或对唱。八、历史传说歌,大多是以历史名人为题材的歌。九、儿歌,有摇篮曲、游戏歌绕口令等。十、长篇叙事吴歌,如《五姑娘》《孟姜女》等。其中情歌是吴歌中数量最多、抒情最浓、语言最为丰富的类。

艺术特征吴歌以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吴歌是徒歌,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吟唱。其类型大致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几种。刘半农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作序说:吴歌的意趣不外乎“语言、风土、艺术三项”,而“这三件事,干脆说来,就是民族的灵魂”。

吴歌里面还包括了“命啸”、“昊声”、“游曲”“半折”、“六变”、“八解”六类音乐,其中后面三类是汉代以来就有的。除此之外,还有“神弦曲”,这是当地的民间祭祀乐歌。“吴声”中还有一种依据旧曲而创新的编曲手法,人们称之为“变"。吴歌语言丰富,运用赋、比、兴等手法,进行渲染、铺陈,用词造句十分朴素。吴歌的句式灵活多变,字数不受限制,除有短句外,为了强化感情色彩,也较多地使用长句。吴歌的曲调柔和流畅,委婉起伏,高亢舒缓,犹如行云流水,优美动听。

吴歌以四句一节的短山歌加以变化演唱。演唱者以叙述故事内容为主,用一种基本调子根据歌词句式的长短进行变化,但四句的落音不变。从演唱者本身来说,一种基本曲调反复变化演唱便于记忆与流传,同时也符合听众的审美习惯。

吴歌系无乐器伴奏的“徒歌”,演唱时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其内容分类大致为“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歌”、“儿歌”、“长篇叙事歌”等。昊歌的音乐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短歌”,其中既包括俗称“四句头山歌”的短小山歌,如“莳秧歌”、“耥稻歌”、“牵砻歌”、“摇船歌”、“锄草歌”、“放牧歌”等;也包括在休息、喜庆、娱乐等场合演唱的“时调小曲”,以及一部分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号子。另一类为“长篇叙事吴歌”。此类吴歌的音乐采用短歌加以变化进行演唱,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称之为“响山歌”或“落秧歌”,又叫作“喊山歌”。

吴歌代表作是“四庭柱”“一正梁”“一金梁”。“四庭柱”指的是《薛六郎》《小青青》《陈瓦爿》和《金不换》;“一正梁”即《沈七哥》;“一金梁”指的是《华抱山》。《华抱山》叙述了遭受官府压迫的农民,在华抱山的带领下,奋起反抗,拿起刀枪,举行起义,在多次血战中华抱山冲锋陷阵,直至壮烈牺牲,其子孙继承遗志,继续坚持斗争的故事。这篇吴歌长达两万余行,是汉族历史上不多见的英雄史诗。

传承现状尽管苏州吴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文化的强烈冲击,依然面临着依存环境破坏严重、传承后继乏人、观众群大量流失等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尽快进行抢救和保护工作。传承价值文学价值吴歌历史悠久,影响甚大,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就其内容来说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吴歌自古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为古体诗歌开一代诗风,吴歌的许多音乐曲调成为了戏曲创作激发灵感的源泉作用。

历史价值吴歌自诞生以来,每个朝代都有演唱,并与每个朝代的历史现实相联系,从帝王统治到平民百姓的生活现状,都有所反映,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时代真实感,这在正史上是见不到的,因而,对于研究历史具有参考价值。吴歌在我国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地区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民歌中一个独特的地方歌谣。吴歌对本土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独特的见证价值。 吴歌的演唱内容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口碑文献,是研究吴文化历史传统、民风民俗和吴方言土语最有价值的资料。

社会价值吴歌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歌唱农民生活的,有歌唱风俗民情的,有歌唱造房、结婚、庆寿以及丧礼的等,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社会生活的原生态,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艺术价值艺术家创作歌词和音乐艺术,都能从其中吸收营养,得到借鉴。吴歌对活形态文化传统所具有的民俗研究独特见证价值和影响。吴歌到今天仍保持原生态的艺术形态,更能见证人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具有杰出的艺术见证价值学术研究价值,

娱乐价值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农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唱山歌是一种最好、最普遍的娱乐活动。在农闲或喜庆节日,农民们都要聚会唱歌,共同欢乐。 吴歌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极其珍贵,在国际上也受到重视。

传承人物陆瑞英,女,汉族,1932年生,江苏常熟人。陆瑞英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苏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吴歌。杨文英,女,汉族,1948年生,江苏吴江人。杨文英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苏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吴歌。王锡余,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青浦区申报。申报项目:吴歌。张浩生,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无锡市申报。申报项目:吴歌。张永联,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青浦区申报。申报项目:吴歌。

采编研究1984年,中国政府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吴歌普查活动,据此采编出版的《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上海卷/浙江卷》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上海卷/浙江卷》是迄今为止搜集吴歌最全的本子收集了丰富的展现吴语山歌全貌和风采的素材。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部门又再次编辑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和《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

歌馆建设1995年,常熟白茆镇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山歌展示馆,该馆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其中山歌资料陈列室系统地反映了白茆山歌的历史和现状,包括收集到的山歌唱本手稿、历年来举办的山歌活动和获奖情况等,馆内还设有演出大厅,可以现场演唱或观看录像。

2005年,吴江芦墟山歌馆建成,划分有渊薮人文、源长史迹、卓越瑰宝、代继歌手、传世价值、高亢韵律等展示区域,并置有可供歌手表演的小型舞台和山歌书刊实物资料的陈列柜。2008年,占地20亩,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耗资3208万元的河阳山歌馆建成,该馆设有历史文物陈列馆、历史名人馆、民俗风情长廊、学术研究中心、培训学校、山歌演艺馆等10大功能场所,收藏有《斫竹歌》《圣关还魂》等河阳山歌的重要作品。

组建歌队为了教唱、传播吴歌,苏州各地纷纷组建自己的山歌队,比较有名的除了芦墟、白茆、河阳山歌队外,还有沙家浜镇石湾山歌队、园区胜浦山歌队、白洋湾街道山歌队等。如1998年成立的芦墟山歌队,队员由初时的85人发展到日前有325人(不含学生数)。社员有70岁以上的老年山歌手,有50至60岁以上的中年山歌手,也有20岁至40岁的青年山歌手,还有少儿歌手4个年龄层次。参加歌赛苏州吴歌不断举办或参加各级重大民间文艺演出、比赛活动,影响轰动,成果颇丰,通过各类山歌节和山歌比赛,不仅加大了吴歌与其他山歌的对话交流,更调动了山歌手的积极性和当地群众的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吴歌保护,自觉传承吴歌文化。

入选非遗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市青浦区文化馆(上海青浦画院)、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无锡市锡山区吴歌锡剧研究会获得吴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国内影响1981年以来,江、浙、沪民间协作区先后举办了6次吴歌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共计171篇。

2003年,由汪榕培与金煦等编译的《吴歌精华》一书利用苏州召开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机会走出国门,这是国内首次有目的的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对外展示吴歌,为吴歌在世界范围内的对外传播与保护传承奠定了基础。

国外影响苏州吴歌还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美、日韩等地的诸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多次到苏州实地采风,考察吴歌的生存状况,其中最有名的是荷兰学者施聂姐的《中国民歌与民歌手:苏南山歌传统》,被誉为“西方学者详细介绍当代吴歌的第一部专著”。

比雷尔的《汉代民歌》和《玉台新咏》就将南朝的吴声歌曲翻译成了英语;科奈莉亚·托普曼翻译出版的冯梦龙的《山歌》就将明代的吴歌翻译成了德语;荷兰学者施聂姐出版的《中国民歌和民歌手——江苏南部的山歌》则研究和翻译了部分现代吴歌。除此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统民歌保存情况考察团”还曾在1994年的时候来到了苏州和常熟地区详细考察了吴歌的保存情况。

荣誉表彰2008年,白茆山歌新曲目《春米歌》获“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的“金穗杯”奖。重要活动2006年,张家港凤凰镇举办了“首届河阳山歌节暨第三届桃花节”,充分展示了河阳山歌的古韵今风,至2014年“河阳山歌节”已成功举办四届。芦墟山歌自1998 年以来,参加过江、浙、沪山歌会串、中国艺术节、全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等多项比赛。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