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采访网讯(吴蜀丰)【编者按】吴姓作为中华大姓之一,其历史与文化底蕴深厚。吴姓以国为姓,承载着江南水乡的灵秀与智慧。吴文化融合了"吴侬软语"的温婉、"吴门画派"的雅致、"昆曲评弹"的隽永。近代以来,吴姓名人辈出,如科学家吴有训、吴健雄、作家吴承恩,展现了吴姓族人崇文重教、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吴文化既是江南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脉,其"柔中带刚、兼容并蓄"的特质至今仍影响着当代社会。
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以旷古绝伦的胸怀壮举三让天下,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被千古颂扬。孔子《论语》第八篇《泰伯》,司马迁《史记》第三十一篇《吴泰伯第一世家》均有记载。康熙皇帝题赠《至德无名》,乾隆皇帝题赠《三让高踪》牌匾。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位于江苏无锡的清名桥附近。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吴姓在中国历史有过七次建国史,在中国百家姓中目前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800余万人。无论在政坛、军事、工商、科技、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分布于中国110多个县市。吴语在全球国际非官方语言中排名第十,在中国七大方言中排名第二。据《现代汉语》记载,吴语语系人口占中国总人口7.2%,高于闽语语系的5-7%和粤语语系的4.0%。目前讲吴语人口大约九千余万人。
中国百家姓中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吴文化节”自2006年开始举行“吴文化节暨泰伯祭祀大典”。由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主题为“传承吴地文明、彰显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明无锡”。自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举办至今已举办19届。吴文化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祭祀泰伯典礼、书画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吴文化节已成为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泰伯庙会”与春节打包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当代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70余人。例如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其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如钱伟长、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吴姓名人数不胜数,书画名家如唐朝画圣吴道子,明代著名画家吴伟,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清末画家吴友如、清初书画家。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天主教传教士吴历、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中国近代画家吴法鼎,中国明代著名作家、官员吴承恩,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吴姓开国将军48名。国民革命军吴姓将军79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的吴姓将军16名。
吴姓在医学界也是人才辈出,南宋御医吴源,明代医学家吴延龄,撰有《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明代医学家吴嘉言,著有《医学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著作的《温疫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神医之一保生大帝吴夲用一针救了皇妃,三国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弟子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安宫牛黄丸”发明制造者吴鞠通。清代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外治之宗”吴尚先。清代医学家、藏书家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成方切用》、《勿药元诠》、《伤寒分经》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书籍。明代医学家吴昆,著有《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籍。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吴瑞甫,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种。近代医学家吴克潜,著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该辞典从几百种医籍中采集4000余种疾病,按病名首字笔画顺序排列。每种详注病源、症状和治法。凡有分歧者均一一列述,所引之方,多为古今成方。《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儿科要略》《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著作。
当代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研究专家吴新智。乾隆皇帝题名《医宗金鉴》总编撰吴谦裔孙吴氏至德堂中医第十代传承人吴风平,著有《吴氏九世中医秘验方精选》《吴氏中医秘验方精选》《房事与性病秘验方集锦》《吴氏九世中医神奇秘验方》《中华名医验方精选》《易经正宗》《易经求真》《易经解密》《小儿推拿》《肿瘤癌症的临床诊治》《针灸临床运用》等专著25部。第十代中医传承人、黔苗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恒等。
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旳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五十世孙吴权于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裔,在越南200多个姓氏中吴姓排名第六。东汉时吴风进入朝鲜,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排前20名。吴姓移名在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及欧美等地,吴姓子孙几乎已遍布全球。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始祖黄帝的母亲,正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名叫吴枢。《三国演义》吴国(孙权之母,亦称吴太夫人)孙坚二夫人吴国太。刘备四夫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称吴夫人。历经六朝,辅佐四帝,宋高宗的皇后吴瑜,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她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当代吴姓人才辈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美国“核弹女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台湾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
吴才来,男,1960年生,汉族,安徽枞阳县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火成岩研究室主任,北京西城区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中国探月工程科学家8人小组成员之一,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火山及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岩石矿物学杂志》杂志和《西北地质》杂志编委。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SCI论文3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安徽省铜陵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此外,还荣获中国第19批博士后科学基金奖、地质所“科技奋斗奖”和“敬业奖”以及“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地学新星”、“地质矿产部直属机关优秀青年”、“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党员”称号。

1978~1982年:在长春地质学院(现在的吉林大学地学院)学习,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1988年:在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从事矿产普查及填图、铜矿勘探、矿产资源总量预测、非金属矿产
普查、铜金等矿床综合预测工作。1988~199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岩石学硕士、博士学位,于1991年、1994年分别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吉林长白山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及岩浆作用动力学。
1996年-现在:博士后出站后,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这些年来,一直在青藏高原及其北缘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地区和中央造山带秦岭地区以及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作,先后参加973项目、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等10余项,主持负责了国家专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科技司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等10余项。从2000年起,每年一次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离子探针实验室从事岩石学及其锆石SHRIMP定年工作。应台湾成功大学杨宏仪教授的邀请,为该校的研究生讲授高等岩石学课程。
2002年,赴法国蒙贝利尔大学作学术访问。2008年,赴美国怀俄明大学作访问学者,与B.Ronald Frost教授合作,研究造山带花岗岩成因。多次接待美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来华考察、访问。中法合作项目:阿尔金~祁连山地壳演化及岩石圈剪切作用,1996~2000年。

国家305项目:阿尔金断裂构造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研究,1996~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祁连造山带物质组成及造山过程(49732070),1998~2001年。地调项目:祁连山~阿尔金山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及成矿背景调查与研究(DKD2001003),2000~2002年。
973课题:新生代碰撞变形与过程课题(G1988040805),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项目,2001~2003年。国土资源部项目:中国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及南北板块汇聚(20010101),2001~2003年。国土资源部项目:地体边界及岩石圈断裂对青藏高原形成的贡献(2001010101), 2001~2004年。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续49732070项目):祁连加里东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研究,2002~2004年。地调项目:祁连~阿尔金造山带古生代俯冲碰撞杂岩带的组成、动力学及成矿效应(200313000058),2003~2005年。10. 973专项项目: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地幔动力学与现代地壳作用(2003CB716500),2003~2008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铜陵地区中生代高钾碱性中酸隆侵入岩及包体岩石学和岩浆动力学(49772106),1998~2000年。地矿部项目: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作用及其环境关系的研究,1998~2000年。国土资源部项目:特殊矿物材料吸附性能测定标准研究—新一代环保型矿物干燥剂研制与开发(992014),2000~2002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柴北缘古生代超高压带上花岗岩成因及大陆动力学意义(40472034),2005~2007年。地调专题项目:中国西部祁连山—阿尔金造山带古生代花岗岩成因研究(1212010611803-03),2006~2010年。财政部科学专项:铜陵地区岩浆作用的深部过程研究专题,庐枞盆地深部勘查技术集成与综合研究课题矿产资源深部探测实验专项(140102),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地调专题项目:祁连山地区金矿成矿与花岗岩类的成因关系研究(1212010818090-03)专题,2008~2010年。地调专题项目: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以来多期深成岩浆活动与造山热演化(1212010711816-03),2007~201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演化响应(40672049),2007~2009年。
地调工作项目:青藏高原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成矿作用(1212010918007),2009~2010年。地调工作项目:中央造山带古生代-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成矿作用,2011-1013年。国家专项中的课题:东部矿集区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2008-2014年。花岗质岩浆作用与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
现代火山地质学研究 铁、铜、金、铅、锌等多金属矿床研究 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研究 农业地质学研究
吴才来、董树文、郭祥焱等,中国铜陵地区侵入岩,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年.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地质出版社,2007年.李兆鼐、毋瑞身、林宝钦、张招崇、吴才来、李汉声,中国火山岩地区金矿床,地质出版社,2004年.李兆鼐、李之彤、权恒、毛建仁、李汉声、吴才来、张招崇、郝艳丽,中国东部濒太平洋地区中、新生代岩浆作用及深部过程,地质出版社,2003年.李兆鼐、王碧香、尚如相、吴才来、史仁灯等,中国火成岩地质图,地质出版社,1997年.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